隨著2018年接近尾聲,一度協同復甦的全球經濟開始陷入踟躕,世界主要經濟體不斷發出增速放緩的信號。
今日公佈數據顯示,日本11月製造業PMI初值 51.8,為2016年11月以來新低,低於前值 52.9。調查發現,自2016年9月以來,製造商首次報告需求下降,新訂單減少。
IHS Markit經濟學家喬•海耶斯(Joe Hayes)表示,潛在趨勢“偏向於下行”。他表示,“新訂單的下降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事態發展,因為全球增長勢頭放緩,加上國內環境疲弱,可能會導致第四季度需求進一步低迷。事實上,調查數據顯示,隨著信心連續第六個月下降,製造商已經開始削減預期。”
而在歐洲,增長領頭羊德國也傳來不良信號。德國11月IFO商業景氣指數 102,低於預期 102.3,為連續第三個月下滑。
德國製造業今年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IFO11月份製造業指數為17.6,低於10月份的19.3,也大大低於一年前的33.9。IFO報告稱,只有少數製造商預計未來6個月情況會有所改善。
實際上,近來陸續公佈的三季度數據已經凸顯全球經濟復甦勢頭正在冷卻的趨勢。
本月稍早公佈的日本經濟數據顯示,日本三季度GDP萎縮1.2%,相比二季度的創9個季度以來新高的GDP成長數據來看,降幅較大。
國內需求放緩、三季度的颱風和地震等自然災害,以及趨緊的全球貿易環境造成外需減弱,是造成日本三季度GDP負增長的主因。而最新的PMI數據意味著,在第三季度受到自然災害衝擊後,日本出口依賴型經濟的反彈勢頭可能遜於預期。
而受全球貿易摩擦和國內汽車行業產出下降影響,德國經濟三季度出現2015年第一季度以來的首次萎縮。
同時,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及社融數據均疲軟,其中零售增速意外放緩,社融數據則遠遜預期。華爾街見聞相關文章提到,數據反映國內各類消費增速全線放緩,人民幣貸款環比增速也遭“腰斬”,居民缺乏購房動力,同時企業融資意願也並不強烈。
上週,OECD在其最新的《經濟展望》發出警告,隨著全球經濟擴張超過峰值,針鋒相對的貿易衝突可能會將世界經濟的軟著陸轉變為硬著陸。其下調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預期,稱到2019年,全球GDP預計將增長3.5%,而此前的預測為3.7%。
在市場動盪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或將影響全球主要央行淡出寬鬆貨幣的步伐。
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Peter Praet週一在法蘭克福表示:“與保護主義、金融市場波動和新興市場脆弱性相關的因素,正在製造越來越明顯的逆風。”
歐洲央行預計將於12月份結束其資產購買計畫,美聯儲預計將於下個月再次加息,但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2019年的緊縮政策可能會更加謹慎。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開通華爾街見聞VIP會員,即刻獲取金融市場體系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