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上市公司回購股票非常普遍,回購的目的主要是反收購、市值管理、實施股權激勵以及作為派發現金的一種替代方式,這也成為了支撐美股上行的強勁動力。
不過,按照美國監管規定,在上市公司存在可能影響股價的非公開信息時,就不得回購自家股份,否則就可能構成內幕交易。對於執行回購計畫的高管來說,他們通常會早於公眾獲取公司財報信息,因此在財報公佈前的一個月為股票回購靜默期。
剛過去的十月,美股猶如過山車般劇烈震盪。有分析將這歸咎為財報季前的回購管制期令“回購”這一美股的“最大買家”不能發揮作用,從而加劇了美股的淒慘走勢。
隨著更多企業度過回購靜默期,這是否一定意味著股價就要上漲?或許也未必。
摩根大通分析師Nikolaos Panigirtzoglou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種種跡象顯示,美股回購熱度正在大幅降溫,如果趨勢持續,可能會傷害美股。
首先,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美國企業的資金回流熱情正在降溫。
美國企業海外利潤匯回主要用途是分給股東,因此,離岸現金的匯回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美股回購的關鍵領先指標。Panigirtzoglou在報告中從指出,離岸現金匯回正在大幅放緩,這意味著回購也是如此。
特朗普政府去年年底通過的減稅法案給美國企業提供了匯回海外利潤的優惠措施,使得美國跨國公司海外資金大量回流。不過,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美國企業共從海外匯回1695億美元,較一季度2949億美元出現明顯下滑,說明美國企業的資金回流熱情正逐漸降溫。

第二,Panigirtzoglou通過觀察企業三季度財報的現金持有量推測出回購規模驟降的趨勢。
企業匯回海外資金後,帳上的現金持有量本應是不變的(只是從海外轉回了美國);因此,如果財報顯示持有現金減少,這些錢通常用於股票回購,借此可以推測股票回購的規模。
Panigirtzoglou發現,手持現金最多的前15大美國企業在第三季度的總現金頭寸只減少60億美元(不包括尚未公佈現金持有量的思科和輝瑞),若同樣排除掉思科和輝瑞,這也遠低於第二季度的減少410億美元和第一季度的減少520億美元。若包括思科和輝瑞在內,這一數據在二季度減少470億美元,一季度減少800億美元。這已經能看出回購規模驟降的趨勢。

第三,Panigirtzoglou觀察來自美國企業直接宣佈的回購金額發現,這也顯示出類似的減速模式。
今年前七個月,標普500公司爭相宣佈實施回購,七月,公司宣佈的回購金額達到峰值;接下來三個月,這一數值開始暴減。

實際的回購相比宣佈的回購有一定滯後。下圖顯示實際淨回購的軌跡(根據美國主要股指中股本數量的淨減少計算得出)自7月以來也顯著減速。

因此,Panigirtzoglou認為,財報季的回購靜默期並不是美股在十月走勢淒慘的原因。Panigirtzoglou表示,七月也是財報季,卻沒有類似情況,不僅如此,該月美國企業宣佈的回購金額還達到高峰。
回購支撐起的美股牛市?
回顧本輪美股牛市,企業股票回購一直是推動股市上漲的重要原因。
今年以來,標普500指數成分公司最大的現金開支用在股票回購,為十年來首次。上半年企業股票回購額同比增長48%至3840億美元,連續兩個季度都超過了資本支出,為過去20年來首見。截至9月中,所有美國上市企業已批准的股票回購總數達到7620億美元,年底料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刷新歷史紀錄。

不過,回購絕非是決定美股走勢的唯一考慮因素。
華爾街見聞會員專享此前文章《熬過三季報“靜默期”,美股便是晴天?沒那麼簡單》曾提到,美股投資者目前的關心的遠不僅僅是三季報和四季報,還有2019年企業盈利預期。而包括利率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美元走強、關稅以及中國需求疲軟等多項變量,也都將在美國企業財報數據中體現。
首先,薪資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料將侵蝕企業利潤。亞馬遜宣佈將員工最低薪資標準提高至15美元/小時,雖然不會影響三季度和四季度財報,但市場擔心其對2019年企業盈利的影響。當然,還是會有許多企業將上漲的成本以漲價的方式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除了成本端,另一推動利潤上漲的是營收增速。一季度和二季度,標普500成分股營收增速分別錄得8.4%和9.5%,不過路透調研的共識預期顯示三、四季度營收增速料分別放緩至7.4%和6.6%,明年一季度持穩於6.6%。
營收增速為何會放緩?特朗普關稅政策以及中美貿易摩擦是市場擔憂的因素之一,投資者認為目前的美股市場很可能低估了中美貿易衝突全面爆發的影響。高盛表示,用保守估計法來測算,如果美國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那麼2019年標普500成分股的每股預期收益料從170美元降低至159美元,這意味著2019年美股上市公司每股預期收益將較2018年持平。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開通華爾街見聞VIP會員,即刻獲取金融市場體系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