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WEEX一起交易APP,更多大玩家精彩內容以及最新鮮熱辣的投行內幕單,請關注拉米消息公眾號(微信ID:yiqilami)
近幾個月,我們總能時不時看到美股不斷創出新高的報導,那麼在這個“史上最長牛市”中的投資者,真的賺到錢了麼?
Bonner&Partner投資總監Chris Mayer表示,從歷史數據來看,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只是被標題黨欺騙了而已。
你買的是股票,不是“股票市場”
每個投資者都熱衷於談論“歷史最長牛市”,但一個令人心碎的事實是,絕大多數人只是直接或間接地持有個股,而不是整個“股票市場”。
過去幾個月裡,標普500指數不斷創出新高,然而就在這個指數地成分股中,個股表現差異非常明顯。就看上半年的成績,像醫藥植入公司Abiomed和奈飛的股價都已經完成了翻番的成就;

(S&P 500 成分股漲幅前十排名,來源:Bonner&Partner)
能排出漲幅前十的股票,自然也能排出跌幅排名前十的股票,兩者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雖然指數不斷創出新高,但並不是所有的股票都能賺到錢,這點很容易理解吧?

(S&P 500 成分股跌幅前十排名,來源:Bonner&Partner)
“平均收益”只是人們自以為是的想像
《量子心理學》的作者羅伯特·安東·威爾遜曾經說過:“除了數學領域以外,我從來沒在實際生活中見到過’平均’的人、動物或者其他東西。試想一下,該怎麼去定義人類想像力的平均位置?”
不湊巧的是,股票市場就是人類想像力的產物。我們總是喜歡去“平均一下”,湊出來幾個指數或者板塊,時時刻刻在暗示著投資者相關的股票都是類似的。但在實際場景下,不同股票在市場上的表現千差萬別。
邁爾統計了今年截至9月初標普500成分股在市場上回報率情況,顯示在標普500指數上漲9%的情況下,個股漲幅的中位數隻有5.9%,有62%的股票都沒能跑贏指數。

(今年前9個月標普500成分股收益情況,作圖:Bonner&Partner,數據來源:Bloomberg)
彭博社專欄作家Oliver Renick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今天市場的情況類似於抽福袋,五個福袋裡有四個放著10美元,另外一個有100美元,每個福袋要價28美元。每個投資者有兩次抽福袋的機會,這也意味著要把100美元的福袋抽出來才能獲得盈利。
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10次嘗試中有6次會失敗,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投資者無功而返的數學依據。
“帶股指起飛”的科技巨頭
今年前九個月,光五家互聯網巨頭FAANG(Facebook、蘋果、亞馬遜、奈飛和谷歌)就為標普500指數的漲幅貢獻了接近40%的比重。
Peridot 資本的主席查德·布蘭德造了個新詞:FAAAM(Facebook、蘋果、亞馬遜、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和微軟)。這五家也是現在標普500指數中市值最高的五家公司,截止9月初,這五家公司市值總共達到了4萬億美元,在股指中佔比達到16.5%。
布蘭德對這五家公司的估值進行了比較,結果如下:

*注1.EV:公司價值,即公司市值+負債-現金以及現金等價物;TTM:過去12個月為週期;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注2.EV/EBITDA相較於傳統的P/E更能反映出不同稅率和財務槓桿水平下公司的估值,更適合用於衡量收入不確定性較大的互聯網公司估值;不過一些傳統投資者,比如巴菲特,對這種估值算法持反對意見;
布蘭德進一步評價道:“這五家巨頭的EV/EBITDA平均值在18倍,可以推斷出市場預計在未來5至10年內這些公司能取得每年至少兩位數的收入增長,否則這個估值就太高了;但互聯網公司五年之後的收入情況根本就是一個無法預測的命題。以亞馬遜為例,今年這家公司預計能取得2350億美元的收入,假設每年增長20%,這就意味著每年增長500億美元,差不多每週都要增長十億美元。”
“如果真的能夠維持預期中的增長率,那這些股票一點兒也不貴。但假如這些公司未來只能取得10%甚至更低的增長,他們現在的估值和股價還能撐得住麼?如果這些股票倒下了,那股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更重要的是,假如有一天這些巨頭真的倒下了,還會有另外一些股票能取得超額收益。所以對於直接或者間接投資在個股上的投資人而言,股指的牛市和你並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