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和訊網) 2015-07-02 08:28
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認為,如果不從根本制度上去改進市場運行環境的話,由新股發行制度缺陷而被迫起家的中國證監會,盡管二十多年后,仍舊在孜孜不倦地不斷努力“改革”著新股發行制度;即使再過多少年,還是無法改變中國股市是一個政治市、政策市和政績市的現狀。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最近兩周,中國股市潮起潮落。我翻看多年整理的中國股市歷史,不禁有一個沖動,希望和讀者們分享25年前曾有過的那第一個市場起落。換言之,當前中國政策托市、行政干預的種種手段並不新鮮,實際上早在25年前就已現雛形。
不可否認,近些年中國監管層為改變股市低迷所做的所謂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已經深刻改變了股市運行的基礎,諸如融資融券、“滬港通”、股指期貨、個股期權、注冊制等等,不過市場創新本身是把雙刃劍,在改變投資者的同時,更需要首先改變監管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定式。
中國股市在試點初期,股票發行基本無人問津。相比深圳,上海似乎存在一批有點投資意識的老工商業者,而深圳,在其第一只股票——深發展發行時,居然要由市委市政府號召各級黨政干部帶頭認購深發展來支援改革,盡管如此,該股的認購也只完成不到發行總額的八成。
到了1990年,深發展等老五股開始分紅派息並拆細,突然而至的財富效應,使得深圳股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狂熱。據統計,到1990年4月,深發展股價為每股176.78元人民幣,較發行價上漲了784%;4月拆細后,6月末又上漲到每股24.85元,較拆細前的價格上漲598%。截至6月底,其他幾種股票的上漲情況是:金田每股83元,較發行價格上漲730%;萬科每股7.13元,較發行價格上漲613%;安達每股8.76元,較發行價格上漲776%;原野每股53.21元,較發行價格上漲432%。(《深圳柜臺交易的瘋狂》)
深圳證券市場在證券交易所誕生前的這種瘋狂,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關注,並於1990年5月至年底,采取了嚴厲的市場整頓治理措施:受國務院委派,國家體改委、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組成聯合調查組,從1990年5月中旬起對深圳證券市場進行調查,首先提出企業試行股份制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公有股比例不得低於51%,國家股權需要進入市場交易時,需報經國有資產管理局批準。國有股限制流通就此肇始。
5月29日,深圳實施股票交易的漲跌停板10%。
6月中旬,國務院批轉國家體改委“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制改革不再鋪新點”,這是中國股市歷史上第一次暫停ipo的記錄。
6月18日,深圳將漲跌停板縮窄至5%;6月26日,將漲幅縮至1%,跌幅還是5%,政策導向是鼓勵下跌而不鼓勵上漲。
7月1日,深圳率先實行《關於對股權轉讓和個人持有股票收益征稅的暫行規定》,賣出股票需繳納6‰的印花稅;紅利所得超過銀行一年期利息部分,要繳納10%的個人收入調節稅。(《中國證券交易印花稅的來龍去脈》)
7月,《人民日報》編發了《深圳股市狂熱,潛在問題堪憂》的情況匯編,說股票市場使機關人去樓空。結果有五位中央領導分別在這份《情況匯編》上作了批示。有的講,股票這種東西是資本主義的東西,不能在中國泛濫下去,應該立刻關掉;有的則講,應該制止不規範的股票集資;有的則平緩一些,認為要加強調查研究。這個內參差一點使得整個證券市場的試點、兩個正在籌備中的證交所胎死腹中。(《一封內參差一點關了股市》)
因為這份內參,7月3日至1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和分管副總理批示,由國家審計署會同中國人民銀行組成聯合調查組再次赴深圳進行調查。
1990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做出決定,處級以上黨政干部不得買賣股票。11月20日,深圳黨政干部響應紅頭檔案的規定,紛紛踏入股市開始拋股。(《處長不準炒股的由來》)
鑒於上述種種措施,持續上漲半年的深圳股市從12月8日開始掉頭向下,自此開始了長達9個月的下跌,其間,深市總市值蒸發近八個億,市場一片恐慌。
在這樣的下跌中,1991年4月22日,剛剛拿到人總行同意成立批文的深交所出現了中國證券市場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零成交記錄。(《深交所的零成交》)
1991年7月3日,在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深交所舉行了正式開業儀式。深圳市政府面對連續9個月市場持續下跌的嚴峻局勢,不得不在1991年8月19日召開有企業家參加的“救市”會議,動員機構入市,加強市場的支撐力。然而在這次會議上,所有到會的企業家們,沒有一個出面應聲。此后直到1991年9月2日,深圳市政府連續召開五次“救市”會議,但仍未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
9月2日晚,深交所向市委書記李灝要求依靠政府財力救市。李灝問:“需要多少錢? ”深交所負責人說:“我們不要多,你給2個億,把股票價格托起來,把股民的信心恢復起來! ”“我同意! ”李灝回答很干脆。市長鄭良玉要求一定要絕對保密,遵循證券市場規則,巧妙自然地將股價托起來,喚起廣大股民的信心,變熊市為牛市。
9月7日,正是龍頭股跌得最慘的一天。深發展當天的開市價僅為每股13.70元,最低時跌到了13.40元。深圳救市基金以每天5000手(一手=10股)頻率吃進,穩住龍頭股,保持在每股13.7元。到9月29日,深發展股價已經恢復到每股14.95元。
10月3日,深發展一開市,就掛出了14.95元/股的價格。許多先前對證券市場喪失信心的股民們,又一次殺回了證券市場。 9月29日至10月3日,短短的幾天,深圳證券市場突然來了個180度大轉彎。10月3日當天,深發展股價曾經沖到16.10元/股。隨后,10月4日深發展的開市價曾達到15.85元/股。
10月上旬,深圳證券市場沖出谷底,股價上升幅度:深發展為50.68%,萬科為74.47%,金田在此榮登榜首,創下了101.55%的最高記錄。安達與寶安也都分別達到了67.09%和63.38%。
到11月14日,深證指數創下收報136.9點的當年最高記錄,日成交金額也於11月13日達到1.1億元的新記錄。(《中國政府動用資金救市的先例》)
25年前中國股市這第一個漲落,勾勒出一抹驚艷的深v,也奠定了中國股市最富特色的監管調控底蘊——以意識形態判斷股市漲跌的背景;實施漲跌停板;加諸印花稅;黨政干部不能買賣股票;暫停ipo;國有股限制流通;黨報評論員(內參)成為市場調控風向標;開創了政府動用資金打指標股托市的首個案例。
此后2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1992年中國證監會成立和1998年滬深證交所成為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之后,無論是1994年的“三大政策”救市(《中國的初次政策救市》)、1999年的“跨世紀行情”、2007年的“股改行情”(《股改行情的前因后果》)還是2014年11月至今的“國家牛市”,行政監管思維方式和行為定式了無長進,無一不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暫停ipo、調整漲跌停板、鼓動(或嚴查)場外資金入市、用黨報評論員文章影響市場漲落、調整印花稅、在股市長期低迷時用更多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來活躍市場、在股市高漲時動用各種手段打壓市場過熱。長期動用國家信用調控股市漲跌的結果,也培養了市場參與者只盯著政府“閑不住的手”而動的預期:賺了錢趕緊拍屁股走人、輸了錢就哭著鬧著要求政府出手救市。
如果不從根本制度上去改進市場運行環境的話,由新股發行制度缺陷而被迫起家的中國證監會,盡管二十多年后,仍舊在孜孜不倦地不斷努力“改革”著新股發行制度;即使再過多少年,還是無法改變中國股市是一個政治市、政策市和政績市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