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際夫 2015-04-08 11:10
又要來考驗大家記憶了,不知大家記不記得,去年九月這個專欄初登場時,我寫了一篇有關B股基金(所謂的手續費後收型基金),分析了B股基金為何可以熱銷的原因,另外,在分析今年基金市場趨勢時也說,一定很多銷售銀行會卯起來賣B股基金,現在,金管會也關心起B股基金了。
B股基金賣了這麼久,為何金管會現在才開始關心?絕不是因為我,我沒那麼偉大,但我從基金業與銀行業朋友處得到的訊息判斷,一定是發生糾紛,投資人去找金管會告狀了。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高收益債券行情大跌,有些投資人急著出脫手中高收益債券基金,甚至認賠殺出,沒想到贖回基金後才發現賠得比自己想像得多。
為什麼?因為投資人不知道自己買的是後收手續費基金,賣出基金時要付一筆手續費,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一般投資人看到的基金績效,都是前收手續費類別的基金,先前的文章就講過,後收比前收型基金的績效來得差,一來一往間,許多投資人才驚覺“好像被騙了”,金管會一定也接收到這樣的訊息,才會有動作。
於是金管會向基金業發出了調查表,並且要求業者“改善“,聽說已有業者提出”解決之道”,那就是讓後收手續費型基金在需收費的期限(從四年到一年不等)到期後,自動轉換到前收手續費型基金。我相信,主管機關承辦人員看到這麼有”誠意”的方案,一定又是照單全收了。
據我對B股基金的了解,不同的淨值,不同的內含費用,再加上前收與後收手續費基金是不同的帳戶,要如何互轉,我還真想聽聽基金業者怎麼說,可能所謂的自動轉換不過就是贖回再申購的把戲吧,跟投資人賣掉A基金再買B基金是沒差別的,而且中間還有基金公司與銀行要不要收轉換費的問題。
自動幫投資人轉換,乍聽之下很貼心,但問題又來了。期限到時如果投資人基金是虧損狀態時,這一轉,換算成前收手續費的基金是不是實質上又縮水了,除非基金公司保證是由當初買進的成本轉換等值的基金,各位想想:可能嗎?那繼續留下去,又要被內扣分銷費,問題還是回到原點。
基金公司要為了台灣市場做這樣的改變,也沒這麼容易,可能須要修改公開說明書,但基金公司可能很有自信會通過,為何?因為大概每檔B股基金的台灣投資人沒有九成,也有八成吧!
大家別以為這只是基金公司的事,事實上對投資的人的影響可大了,據說幾家公營行庫本來不碰此類基金,但看到民營銀行手續費收入口袋麥可麥可,也要加入行列了,也有基金公司打算為了爭這塊大餅,打算另開手續費後收型的基金,上次就有講過國人投資B股基金額應該上兆,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了這種基金,一旦銀行要大幹一場,那我就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人買了B股基金而不自知。
所以,金管會最後會對B股基金做出什麼規範,我很好奇,金管會關心後收手續費基金是好事,但別又像深耕計劃一樣搞錯方向了!(姐夫賣關子:金管會可能不知道降低國人投資境外基金比率一事,B股基金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關鍵在那裡?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