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金融界) 2015-01-11 09:56
金融界網站訊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佈數據,去年12月CPI、PPI雙雙低位收官,數據都表明中國經濟依然疲弱,通縮風險上升。不少經濟學家表示,春節前後可能就會迎來再次降息。所以,就在市場降息預期強烈的時候,央行公佈了2015年工作會議紀要,表示將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繼續實施定向調控,增加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援。會議在部署2015年主要工作任務時指出“採取綜合措施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對比2014年“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確保不發生”的措辭顯得更有分量。
那麼,央行在其中關於防風險到底說了什麼?
在2015年的工作任務中,央行表示,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其中工作重點第七條是:要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而在其它重點工作中,和防風險密切相關的有:
第二條: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靈活運用各種工具組合,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繼續實施定向調控,引導金融機構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援。
第三條: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第四條:加快推進金融改革開放。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區域開放與協調發展。促進互聯網金融創新規範發展。
央行為什麼這麼說?
實際上,去年年初,就有謠言稱江蘇射陽農村商業銀行瀕臨倒閉,導致儲戶恐慌,銀行出現擠兌事件。事後證實這是無中生有,但評論認為,這和當地農村民間金融組織辦得過多,近年來出現農村擔保公司老闆和個別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負責人跑路現象,當地農民對農村金融問題比較敏感,患上了“金融恐失症”不無關係。
而來自中國政府網的訊息顯示,2014年11月3日,國務院第67次常務會議聽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情況匯報,並提請11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發布在中國政府網的《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出臺的重要金融政策及成效》顯示,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穩中有險、穩中有憂,潛在風險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包括貨幣總量不小、企業杠桿率過高、地方政府進入償債高峰、部分影子銀行擴張過快等。
防範風險是金融業永恆的主題,而更是當前的重點。11月30日《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也說明瞭,我國擬建立的存款保險制度,有利於更好地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維護金融市場和公眾對我國銀行體系的信心,推動形成市場化的風險防範和化解機制,建立維護金融穩定的長效機制,促進我國金融體系健康發展。
那麼,央行所要嚴防風險是防什麼?
那麼,結合此前官方所強調的,可以看出以下幾個點或是2015年重點:
區域性:
地方政府性債務
1月5日,地方政府性債務甄別迎來大限,據媒體報導,地方融資平臺“經過利益權衡,幾乎所有平臺公司均選擇將所背負的債務‘應報盡報’。如果不納入政府債務,這部分負債未來可能需要平臺自己償還,而43號文規定融資平臺的融資管道將面臨全面管束,漏報債項將成為‘燙手山芋’”。
這意味著,此次上報的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將超過2013年6月審計署發布的數字。
對此,有市場人士擔憂,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大幅超過此前審計署的數據,可能引發存量城投債收益率上升。
系統性:
產能過剩行業
鋼鐵,能源,水泥等可以說是化解產能過剩的“老大難”行業。以鋼鐵為例,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鋼鐵產業鏈品種價格全線超跌,現貨鋼材市場價格創20年新低、期鋼屢次更新上市以來最低點、進口礦更是暴跌至70美元關口,創下5年來低點。
近兩年,中小型鋼鐵、平板玻璃等企業關停的訊息不絕於耳,而行業中大型企業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兒去。
去年9月公佈的世界500強榜單中一共有50家公司在2013年出現虧損,其中中國獨占16席。解構這16家公司,它們密集分佈在中國經濟產能過剩的“痛點”行業,“大而不強”成為傳統行業“過冬”的最大內因。
工信部苗圩此前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盡快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總體方案,推動淘汰落後產能,指導、支援重點行業兼並重組,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和兩化深度融合”。
房地產
數據顯示,2014年12月,全國54個主要城市的住宅簽約達31.8萬套,創造去年單月最高紀錄。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1月5日和7日兩個交易日,北京共成交5宗土地,土地出讓金達到179.3億元。其中,7日成交的豐臺白盆窯村地塊,以86.25億的價格更新北京的總價“地王”紀錄。
2014年年末以來,無論是房屋市場還是土地市場,都出現明顯的回暖勢頭。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回暖不僅帶有區域特徵,而且更多是由政策驅動所致,其勢頭能否延續尚存疑問,市場向好的勢頭可見一斑,但數據背後卻隱藏著另一重真相。
一方面,區域分化。住宅和土地市場的回暖,主要體現在一線城市,而非普遍現象。數據顯示,上月4個一線城市住宅成交套數的環比漲幅達38%,二三線城市漲幅偏小,四線城市甚至出現環比下跌。土地市場的熱度同樣主要體現在北京,很多中小城市甚至出現土地出讓收入下滑的現象。房地產市場的區域分化愈加顯著。
另一方面,政策驅動。去年9月30日,三部委出臺房貸新政;11月下旬,央行宣佈降息。在這兩個時間節點之後,房地產市場的升溫最為明顯。不難看出,上述兩項重磅政策是促成本輪市場回暖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市場自發回暖的因素並不充分。
這兩個特徵決定了,市場回暖的真相僅存在於一線城市和個別熱點城市,且隨著政策效力的遞減及節假日的到來,這種回暖勢頭有可能被打斷,甚至終止。
影子銀行
去年下半年影子銀行業受到了尤為沉重的打擊。投資者已將資金轉投大幅上漲的股市。
隨著經濟放緩,有關部門可能加大控制金融風險的力度,在這種情況下,明年影子銀行業的放緩可能會變得更加明顯。降息以及房地產和基建項目回報率降低也可能導致影子銀行發行的產品的承諾投資收益下降。業內估計,去年11月底影子銀行產品未償付總額為人民幣21.87萬億,同比漲14.2%。這一漲幅大大低於去年全年35.5%的漲幅和2012年33.1%的漲幅。
嚴防風險,專家有話要說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防風險在貨幣政策中的考量應該越來越重。如果過度放水,進一步推升杠桿率,容易催生系統性風險;但如果政策收得過緊,導致信用收縮,也容易影響經濟增長和就業,也不利於房地產調控的平穩、可控。”
某地級市分管金融的負責人認為:“為什麼提出‘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這是因為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後,過去地方出險、中央買單的模式將一去不返了。2011年溫州發生區域性金融風波時,曾就‘掏錢’還是通過改革‘建機制’有過爭論,最終選擇了走改革這條路,央行牽頭制定了溫州金融改革的總體方案。既然中央不打算買單,預防工作就更加重要。”
延伸閱讀:2015年央行主要任務
一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加強金融法治體系建設。繼續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和簡政放權。
二是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靈活運用各種工具組合,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繼續實施定向調控,引導金融機構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援。
三是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四是加快推進金融改革開放。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區域開放與協調發展。促進互聯網金融創新規範發展。
五是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
六是促進金融市場協調發展。
七是採取綜合措施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八是深入參與國際經濟金融政策協調和規則制定。
九是穩步推進金融服務和管理現代化。
十是紮實推進人民銀行系統黨的建設。
十一是狠抓工作落實和內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