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投資理財教育平台、國際金融資訊整合網,提供最完整的財經訊息、國際金融資訊給您。
立即訂閱今週刊~啟富達學員獨享『紙本每期只要48元, 電子每期只要29元』
啟富達官網搬家了!
 
財經快訊
具備三大優勢!滙豐李選進:「未來幾年重心 當然是投資中國」
日期
2015-01-08

鉅亨網記者陳慧菱 台北  2015-01-07  20:21

全球金融市場詭譎多變,資產該如何配置?滙豐中華投信董事長李選進建議,隨著中國市場資產類別的增加,以多元資產布局的方式前進中國,不僅能降低波動幅度,也能掌握輪動快速的趨勢! 
  
李選進表示,「未來幾年的重心,當然是投資中國」,尤其在滬港通啟動後,香港當局順勢解除每日2萬元人民幣兌換上限,「全球有這麼多投資人、持有大量人民幣,大家未來的問題將會是:「該布局什麼商品?」」透過中國多元資產的入息平衡基金,靈活調整股債配置,為穩當的投資布局。

繼2013年推出「滙豐中國A股匯聚基金」後,滙豐中華投信再度出擊,自2015年1月20日起募集「滙豐中國多元資產入息平衡基金」,為市場上少見運用QFII額度的中國多元資產基金。

李選進指出,中國多元資產的主要特色,就是結合中國股票(包含境內與境外),加上中國債券(包含境內與境外)。中國境內A股與境外H股能提供給投資人的,就是當股市上漲時有機會提供資本利得的投資報酬;而在中國債券部份,包括境內外債券以及中國企業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將可提供投資人固定的收益。

李選進進一步表示,投資中國多元資產有三大優勢:首先,中國多元資產在股票及債券等資產均有配置,能在股票資本利得及債券固定收益間取得動態平衡,滿足投資人避免波動幅度過大的投資需求,以及期待股票上漲時有機會帶來的投資報酬需求。

其次,觀察過去10年(2005年11月至2014年10月)間中國主要資產類別的報酬率,每年的報酬表現差異極大,且每年報酬率最佳的資產類別亦不同,顯示在多變的市場表現中,投資人很難在每一年都選到報酬表現最佳的資產類別。因此,以多元資產組合的方式將能協助投資人在中國市場達到分散風險。

最後,由於中國多元資產與其他資產類別相關係數低,若以過去10年(2005年11月至2014年10月)主要資產類別之相關係數,中國多元資產投資組合與全球股票及全球高收益債券的相關係數分別在55%及54%,與美國股票及全球政府公債的相關係數更低,僅分別為48%及17%。假設投資人目前手上投資的部位遍及全球股票與債券(包括全球政府公債與全球高收益債),如果在現有的投資部位中再加入中國多元資產的元素,將可因為較低的相關係數,對整體投資組合產生分散風險的效果,對投資人來說,將有機會提升投資組合風險調整後之報酬率,有利投資人佈局中國。

至於進場投資中國多元資產的時點,滙豐中國多元資產入息平衡基金基金經理人黃軍儒表示,因中國金融改革利多,加上中國股市估值偏低,且中國債券是美國升息的抗體等因素,目前正是投資中國多元資產的好時機。

黃軍儒進一步說明,中國政府為加速資本市場發展,積極開放外資投資A股市場,分別提高QFII與RQFII額度上限至1500億美元及6400億人民幣。此外,去年11月17日全面啟動滬港通。除了滬港通外,自貿區與未來可能的深港通,都將加速中國境內與境外資本市場的整合。

觀察主要國家股市過去5年來的表現,尤其是美國及日本股市,都出現上漲,而中國A股市場卻不漲反跌,即便去年下半年起漲,但是A股目前的估值仍處在14年來相對便宜的水準,預期今年有機會被納入MSCI指數,將帶來可觀資金潮,理財商品及房地產資金也有機會流向A股市場。

此外中國債券方面,黃軍儒指出,中國目前10年期境內與境外政府公債殖利率分別為3.5%與3.4%,相對於全球其他主要債券市場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如美國2.3%、英國2.0%、德國0.8%、義大利2.2%等,都高出許多,收益率明顯較高,相對較具吸引力。

現階段投資人最關注的議題不外乎是美國聯準會何時升息。在美國升息環境下,投資人該如何配置資產?黃軍儒表示,根據滙豐環球投資管理統計,過去7次美國升息期間,全球市場波動度雖然擴大,升息通常反應景氣之好轉,而股市則為反應經濟的櫥窗,故升息期間,股市的長線表現可以期待。

此外,鑒於目前聯準會升息政策和其他成熟與新興市場央行(如歐洲、日本、中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分歧,應不會阻礙資金流向新興市場。建議投資人應採取多元方式配置資產,以分散投資風險,將資產布局在市場評價合理、成長性高、與美國相關性相對低的國家股市(如中國)、並布局在與美國相關性相對低、存續期間短的債券市場(如點心債),長期而言是相對較佳的投資方式。

 
 
 
Copyright © 2008 啟富達國際(股)公司_推薦如何投資理財課程 版權所有   電話:02-2703-2053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26號4樓之3   E-mail:cfd.wma@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