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金融界) 2014-11-14 15:31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表示,未來幾年內中國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離不開效率更高的資金與資源設定。
“就這一點而言,資本市場的發展將在實體經濟資源設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為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支援,”穆迪中國區主管史季表示。“在這里需要明確的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最終目的是確保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史季是在題為“資本市場的發展與改革將為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提供支援”的特別評論發表之際作出上述表述的。 該特別評論以史季於11月8日北京亞太經合組織 (APEC) 會議期間所作的演講為基礎。
史季指出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四個領域的努力,即資產證券化、地方政府債券市場改革、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市場互通的形成。
“仍處於發展階段的中國證券化市場在深化國內信用市場方面正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投資者基礎需進一步拓寬,從而實現將風險真正轉移至銀行體系之外。”史季稱。
在國內銀行信貸環境趨緊之際,證券化為大型企業以及中小企業提供了另一個可供選擇的融資渠道,而這也有助於銀行盤活其資產負債表。
此外,對於消費貸款的貸款人而言,證券化同樣是一個重要融資渠道。借助證券化交易,貸款人可以向消費者發放更多信貸,從而有助於內需消費,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發揮更大作用。
地方政府債券市場改革方面,中國國務院10月出臺的新規定與此前的改革措施將有助於提高中國地方政府的信用度,新規為地方政府直接借貸進一步鋪平道路。
此外,雖然新規全面落實的時間還不明朗,但這是發展地方政府債券市場和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宏觀政策目標過程中的又一個里程碑。
2014年以來,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國際化取得了顯著進展。盡管人民幣匯率走弱,但新增點心債發行量仍繼續增長。今年前9個月境外發行的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已達人民幣4,510億元。
如此高的發行規模凸顯出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已經成功由單純的貨幣投資轉變為國際市場上的固定收益資產。
最後一點是國際互通的重要性,向外國投資者開放資本市場能夠直接擴大經濟結構調整所需的資金池。
中國推行的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 (RQFII) 機制等金融市場化舉措為外國投資者和中介機構創造了新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