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若不花錢救歐元區 將成最大輸家 (圖:AFP)
德國必須開始花錢以拯救歐洲經濟的壓力日益高漲。只是,德國強悍的民族性以及過往通膨的痛苦陰影,令德國難以接受印鈔票救市的解決方案。但愈來愈多經濟學家呼籲,若德國不花錢救經濟,最後德國將是最大的輸家。
大學教授 Joerg Bibow 投稿《The Conversation》指出,德國的預算平衡,而且德國政府堅稱這是目前對德國、歐元區甚至是全世界所能做最好的政策。德國相信,平衡的預算能帶來信心,並提振適當的成長。
自歐元於 1999 年正式發行以來,德國就一直仰賴出口支撐其疲弱的經濟成長,德國自 2000 年以來,內需就相當疲弱甚至是停滯不成長。但是,儘管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受惠於海外需求,卻吝於回饋,該國不論是公共或是私人投資都非常低,而且德國政府最 近又暗示,不會改變這個路線。
德國的觀點完全是錯誤的。歐元區現在發生的危機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而且這場危機某些方面,可能比美國在 1930 年代的大蕭條還要嚴重。除非全球其他地區開始顯著復甦 (但沒有跡象顯示如此),否則歐元區的問題很可能惡化,而不是改善。
歐洲央行前官員 Lorenzo Bini Smaghi 也投稿《金融時報》指出,德國的全國儲蓄超過全國投資逾 GDP 的 6%。德國長期的經常帳盈餘源自於德國累積財富的欲望,特別是該國的人口老化情形嚴重。但問題是,德國經濟所創造的資產不足以達成長期儲蓄財富的目標。如 果德國是個封閉的經濟體,那麼其儲蓄遠高於投資的情形,會導致利率大幅下滑至低於現在的水準,並導致長期通縮。
幸好,德國經濟並非封閉,而且其他國家也願意出售資產給德國。但是,雖然德國想要永久儲存財富,德國的外國資產部位已達到 GDP 的 100%,但其他國家卻沒有能力借貸和發行債券。
事實上,歐元區許多週邊國家的外債已達到 GDP 的 100%,而且無法持續下去,迫使其必須大幅刪減持出。德國大可以投資其他國家資產,但 1990 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和六年前的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虧損,仍對德國來說是一大傷痛。但是,由於德國是全球最大儲蓄國之一,當然也必須對外投資,所以,當金融 危機爆發時,自然也就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一方面,德國和其他國家想要繼續將所得大部分儲蓄起來,繼續透過經常帳盈餘累積資產。另一方面,週邊國家卻無法也不能再繼續向國外借錢,因為他們必須去槓桿化,國家才能正常運作、減輕龐大的債務。結果導致歐洲龐大的儲蓄,並因此導致通縮的結果。
德國最近一直得以避免衰退,是因為雖然歐元區不振,但德國還是能透過出口至新興市場,以抵銷歐元區減少的部分。但是,最近中國、俄羅斯與波斯灣的經濟減緩,突顯了德國經濟的脆弱。事實上,德國這麼大的國家,其 GDP 卻有一半仰賴出口,就顯示其極端的脆弱。
歐洲若要避免通縮,有兩個辦法。第一,德國不應再把儲蓄放在固定收益上,而是要投資外國股票或直接投資,而這正是中國在做的事。此舉可避免累積龐大的歐元區債務,並有助於這些國家的成長。
另一個方法就是,德國本身發行更多資產,讓國家的儲蓄者可以投資。方法之一是發行更多公債,但德國的經濟學家與政治人物皆不喜歡這個方式。另一個方 法就是鼓勵私人投資。為何私人部門不多投資於德國?企業家回答,對其產品的需求不足以增加投資。的確,不只是海外需求,連德國的內需也很疲弱。
德國的經常帳盈餘,是拯救歐元區危機的關鍵。當一個國家的經常帳盈餘,表示其支出低於淨收入。但歐元區內部變得非常不平衡,德國的對外順差有逾三分之二是由其歐元區夥伴所平衡。
問題是,德國拯救歐元區的處方--撙節開支,對其他歐元區國家來說並沒有效,因為這些國家不像德國有高額的出口支撐。事實上,歐元區週邊國家正在陷 入負債通縮,也就是在試著減少負債時,其實是提升了實際的債務負擔。為了恢復競爭力,這些國家必須將通膨壓得比德國的還低,使其產品價格能較低廉。但這很 難辦到,因為德國的通膨只有 0.8%。
此外,以通縮來恢復競爭力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為了減少其負債,這些國家必須有經常帳盈餘,且 GDP 必須成長,而這有賴於貿易夥伴願意支出,但是現在沒有國家願意花錢,德國是肯定不願意的。
如果德國的內需不提振,以抵銷海外需求減弱,則德國龐大的投資儲蓄將拖累歐洲經濟陷入通縮螺旋。這正是德國在 1930 年代發生的政經問題,最後導致戰爭。德國政府堅持不願意花錢救市。但如果歐元瓦解,德國將是最大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