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25 日) 美元指數繼續下跌 0.30% 以 98.78 點作收,創下自 2016 年 11 月 10 日以來新低,繼續向下尋求年線支撐。
美元指數日線走勢圖 (近半年以來表現)
受到美元指數進一步下跌的影響,週三 (26 日) 早盤一眾亞幣如新台幣、韓元、馬幣、新元等皆出現升值,而其中又以「地表最強貨幣」新台幣的升幅最大。
截至週三 (26 日) 早盤 10 時許,美元兌台幣升值 0.24% 暫報 1 美元兌 30.080 新台幣,創下自 2014 年九月以來的新高價位。盤中一度直抵 30 元整數價位。
美元兌新台幣日線走勢圖 (近三年來表現) 圖片來源:Investing.com
而刺激週三 (26 日) 台幣再度強升之原因,除了美元指數繼續下挫之外,台灣央行亦在週二 (25 日) 向市場加發定存單,擴大收回市場游資之力道,更是成為週三 (26 日) 台幣強勢走升的重要原因。
台灣央行週二 (25 日) 宣布,每月標售一次的 364 天期定存單,自五月份起,標售金額將自 1600 億新台幣擴大至 1700 億新台幣,等同每月從市場上多收回 100 億新台幣之游資,一年下來累積即高達 1200 億新台幣。
市場人士熱議,這很可能是台灣央行加速執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前瞻指引,若通膨飆近 2%,今年就很可能將看到台灣央行出手升息。
此前中央大學教授徐之強亦曾在今年三月中旬時指出,若美國聯準會 (Fed) 一如預期地加速升息,那麼研判台灣央行今年跟進升息的機率也會變大。
徐之強教授表示,隨著台灣的景氣好轉,為了避免台灣實質利率轉負,傷及民眾購買力,估計若台灣通膨率飆破 1.5%,那麼台灣央行最快可能在下半年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