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美元從 2009 年低點反彈以來,歷經近 7 年的上漲期,光是 2014 年以來的波段漲幅就超過 25%。
沈建光分析,美元指數 7 年來波段漲勢見頂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美元強勁上漲提前透支了利多政策
去年下半年美元整體保持升值態勢,美元指數升值 6.7% ,最高時超過 103 。展望未來,市場對川普新政落實的預期似乎過於樂觀,一旦新政實施不順,美元就可能出現反轉。例如:最近川普醫改案闖關失利,美元就隨即走弱。
二、美國經濟似乎也難以承受過強美元
從基本面來看,雖然美國經濟雖然有所反彈,但考慮到美元指數已經是八年來新高,美國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和出口未必能夠承受過強美元。
三、歐洲經濟與政治出現一些積極跡象
歐元占據美元指數權重一半以上,過去六年,歐元兌美元下跌接近 30% ,但不難觀察到,最近一階段時間,歐洲悲觀的情況有所改善。基於經濟與政治風向的轉好,預計歐元在今年有望接近底部,進而制約美元指數上行空間。
以沈建光的觀點來看,美國聯準會升息和美元走強並無必然聯繫,推升美元的效果也有限,整理上世紀 70 年代以來,聯準會 7 波升息周期,與市場預期相反的是,每波升息後,美元未必走強;相反地,美元走弱,在過去 40 餘年來是「大概率」(happen with high probability) 事件。
此外,美元漲跌周期的波段,波峰逐次走低,看來美元波峰很難回到雷根時期 (80 年代) 的頂點。沈建光分析,美元波段高點難再創高,其中一個原因是與全球貨幣體系改變有關,特別是 1999 年歐元推出,美元指數組成貨幣從 10 個國家貨幣減少為 6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