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做為一個長期股、債市投資者,對 Fed 貨幣政策的預期效應、該是落實在對 2018 年後、或是突如其的更積極升息政策上。所謂「更積極的政策」是指,Fed 開始反手將之前在 QE 期間、所收購的政府公債,反向賣給金融機構;將美元由全球貨幣市場中回收。這種公開市場操作、QE 反向賣出債券方式、就是緊縮貨幣政策。無論是買還是賣,公開市場操作威力會比 Federal Fund Rate 的宣示效果要大;對於貨幣市場影響力道也較為實在。因為這不僅是以 Federal Fund Rate 在訂定資金價格、也在策動貨幣數量對「均衡利率」的影響。訂定 Federal Fund Rate 只是價格認定,就如同牌告價格、只是參考用。但若將公債賣出便是數量擾動與干預;賣出公債等同增加市場公債供給,將使資金可能流入 Fed 的回收管道中。由此更可以見到,如果 Fed 不只是訂定價格、還參與市場買賣;其緊縮效果必然會使「均衡利率」升高。當然可以想見,Fed 運作公開市場操作,絕對不會單純到、只向銀行體系賣出債券。而會是一方面買進債券、一邊賣出公債,最後果是大量淨賣超;這其實就是「緊縮貨幣政策」。「聯邦資金利率」只是一種象徵性圖案,「備而不用」機會大、在認知上接近重貼現窗口。
叁、Fed 升息的利空會落在「財政懸崖」債務危機上?
Fed 的下一步遠程作戰策略,就是要在公債市場中淨賣出公債。要做到此一地步就要看當時,QE 時 Fed 買進公債釋出資金時,是否有約定「附賣出條件」RS;否則金融機構一得知,Fed 就只有站在賣方就怕了,一定不會要買進 Fed 釋放出來的公債,除非債券價格真的已很低,債券殖利率已經很高;或是 Fed 賣出債券同時又附帶「附買回條款」RP。如果 Fed 貨幣政策,真要要進入「緊縮政策」主升段,則賣出公債時、是不會有「附買回條件」。如果附帶「附買回條件」,則是輕度或暫時性緊縮政策。Fed 的 Federal Fund Rate 是為 Fed 對貨幣訂出來價格,但這種價格現在並不為市場所接受;就跟台灣地方政府所訂出來的土地公告地價一樣,在平常時代只有繳稅、或買賣繳交土地增值稅時的參考;否則也沒人理它。換言之,除非資金需求已必需要用到 Fed 融資貼現窗口了,否則 Federal Fund Rate 只是一種象徵的利率標準而已。其實由這種狀況就可以理解,美國還沒有強勁到企業會與政府搶錢的地步,就是未來不會出現政府發債的「擠壓效果」機率。
(圖三:別光看!美股已快變身鐵達尼號了嗎?AFP)
由 Fed 過去多次累積的文告、或話語宣示中可發現;Fed 是以 Federal Fund Rate 的 2% 到 2.5% 間為利率多空分水嶺。在此之前以調高 Federal Fund Rate、即資金價格的方式為政策手段,但它只是升息的初升段;目的在預防通貨膨脹,並且也對貨幣、及股票市場打出去槓桿信號。接下來可預期的是,當 Federal Fund Rate 要攀過 2.5% 時,可能就得借重緊縮性的「公開市場操作」。那種情況應該就是 Fed 操作、緊縮性貨幣政策時候;就是淨賣超政府公債以緊縮資金時。貨幣市場資金供需狀況,應該不會讓川普財政政策窒礙難行;因為目前所有貨幣市場的美元利率,多尚未達到 2% 以上水準。但最具代表性的英國倫敦金融市場,美元隔夜拆款利率 LIBOR、卻已經攀高到 2009 年 3 月 1 日,Fed 進行 QE 之始。2009 年 3 月當時,LIBOR 隔夜拆款利率從 0.51% 下降,最低利率在 2014 年 11 月的 0.0852%。之後由於預期升息、拆款利率 LIBOR 開始爬升,目前已到達 0.68278%,已經遠高過 QE 開始水準。雖然在供給面方面,Fed 提高聯邦資金利率 Federal Fund Rate,但在貨幣需求那一方面,並沒有有效需求、推動均衡利率上揚。由市場區隔理論探討,為何 Fed 的確還要升息,但債券殖利率卻已經不漲了。這不是 3 月 15 日不會升息?或是升息風險不在債市、而是在房市或 M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