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2012-12-13 09:26:30
《華爾街日報》消息指出,全球經濟持續疲弱,促使主要央行頻以寬鬆貨幣政策刺激增長,令這項治標難治本的策略,逐漸從「非常手段」變成常態。量化寬鬆 (QE) 本為實驗性質的貨幣工具,但彷彿已變成經濟低迷的萬能藥。各大央行推 QE 成癮,引起愈來愈多經濟學家反對,指央行為換取短期經濟增長,不惜以長期金融穩定作代價,恐成為下一波經濟危機的導火線。
香港《文匯報》報導,自 2007 年起,主要央行合共向全球金融體系注入逾 11 兆美元 (約 85.3 兆港元) 。國際清算銀行 (BIS) 行長卡魯阿納指出,由於政府改革財政政策的努力不彰,不少央行被迫分擔決策者的角色,以大規模寬鬆刺激金融體系。他警告,「這種非常政策若持續太久,將產生不良後果。」
上世紀 70 至 80 年代,美國麻省理工 (MIT) 學者提倡推行刺激政策救經濟。多國現任行長包括美國伯南克、英國默文.金以至歐洲央行德拉吉都是MIT出身,他們拿全球經濟作為上述學術理論的試驗品。
曾擔任塞浦路斯央行行長的 MIT 教授歐菲尼德斯亦稱,主要央行在 1970 年代曾以遏低息口來刺激就業,但低利率政策持續太久導致通脹飆升,失業率卻未下跌,指央行不應高估貨幣政策的威力。
受美國復甦緩慢及歐債危機等威脅,全球量寬規模有增無減。美國聯邦儲備局每月購入 400 億美元 (約 3100 億港元) 按揭抵押債券;英倫銀行同意向私人體系「放水」數十億計英鎊;歐洲央行承諾不惜一切遏低債息;日本央行量寬總額已達 1.14 兆美元 (約 8.84 兆港元)。
各大央行曾保證若經濟復甦站穩腳步,會逐步收縮資產規模,以免通脹一發不可收拾。但央行如何確保在適當時間回吐資產卻是難題,可能造成政策滯後,資產負債表過度擴張,收縮時金融市場動盪難免。
另外,發達國家如美國等的量寬措施,往往促使熱錢湧入發展中國家,推高通脹,令後者非常不滿。有經濟學家擔心,隨著量寬次數增加,效用將每況愈下,只會令國家負債增加。但前英倫銀行貨幣政策專家波森稱,主要央行忌諱加大量寬只是庸人自擾,他支持進一步寬鬆挽救美歐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