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接任總書記以來,初步跡象表明,他似乎意在強調民族「復興」。11月29日,習近平和6位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一起赴位於天安門廣場的國家博物館,他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
習近平特別重視「中國夢」,在他任內,此概念可能會不斷出現。「偉大復興」的概念,中國的領導人至少已經講了1個世紀,習近平運用此民族主義論調似乎著力更深,或許是他察覺到,傳統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已經不再具有號召力。
中國觀察家Orville Schell說:「現在,中共中央新領導班子開始為中國下一個改革舉措寫腳本了,在刺激公眾上,習近平似乎發現民族主義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分析師稱,習近平標榜的民族主義,可能會是一個混和體,有更大膽的經濟政策、反腐行動、加快軍事建設以及強硬的外交政策。這令人回想起19世紀末的「自強運動」,面對西方列強與日本的騷擾,中國領導人與知識份子試圖推動制度變革,振興大清。
中共領導人明白,仇外民族主義是中國社會一股強大的暗流,這股暗流是由教育體系與大眾媒體建構起來。就在習近平掌權幾周前,關於釣魚台的領土糾紛,許多城市爆發反日抗爭。在南海領土爭議上,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的態度也非常強硬。
上周三,習近平接見第二炮兵部隊的代表。隔天《解放軍報》便報導,「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偉大夢想的過程中,二炮將義不容辭擔負起鑄造大國利劍的重任。」
對許多中國人而言,追求復興指的是促使中國再度強大起來,強大到可以以自身意志主導外交政策,回到爆發鴉片戰爭前的格局。一般認為,清朝皇帝開疆闢 土,中國作為大國最後輝煌年代是18世紀末。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興許是1793年乾隆皇帝試圖迫使英國使節George Macartney在朝廷叩頭。
鴉片戰爭後,孫中山等民族主義知識份子致力於振興中華。孫中山成立興中會,誓詞即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在Schell眼中,「在20世紀的中國,若有一種情感能將所有思想家與領導人聯繫起來,肯定是民族主義。」
歷史學家John Delury說,王朝時期的中國,有一個關於復興的概念,共產黨今天可能發覺很有用。這個概念叫做「中興」。「想重整旗鼓,就可以以『中興』作為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