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匱乏。通常在這種情況下,聯邦政府會嘗試以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企圖扭轉劣勢,不過緊急救命庫空空如也。12 年來,稅收愈來愈少,政府支出逐漸增多,聯準會調降短期利率至最低水平,施行名為量化寬鬆實則印鈔買債的措施。
美國年度赤字達到 1 兆美元,白宮已沒什麼籌碼推行更進一步的財政刺激。而聯準會也已沒有空間降息,就算真的印鈔,也不太可能完全發揮前兩輪量化寬鬆的作用。
Michael Sivy 在文中指出,我們不能斷言這三大障礙必然導致美國衰退。美國經濟雖然受到歐洲影響甚深,美國跨國公司因歐洲而蕭條、歐洲金融危機也會傷到美國銀行產業。不 過美國 GDP 成長很大部分來自內需,國會還有時間解決財政懸崖,避免經濟受到強烈衝擊,從而降低衰退風險。
美國公私部門抵禦 GDP 萎縮的銀彈或許充足,但也別太期待失業率會因此好轉。即使是在國會預算辦公室樂觀的預測下,今年 GDP 年度成長也只會從 1.75% 微幅增漲到 2.25%。畢竟沒有好好把握天氣晴朗的時刻一鼓作氣大步向前,現在烏雲再度罩頂,這樣的表現或許已是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