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2012-08-22 17:40
Mike Geske 是名農夫,他訴說世代流傳的經驗,「每次嚴重旱災都有屬於自己的特徵。」這是從家族歷史中習得的教訓,他的祖父是來自德國的移民,在美國密蘇里州開闢農場,他的父親繼承後進一步壯大家族的農產事業。
今夏嚴峻的乾旱極為反常,他說:「一開始雨大得像是老天爺哭瘋了, 突然之間,彷彿有誰關掉了水龍頭。」
相同的嘆息橫越美國中西部,《明鏡》報導,此地遭逢 1930 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乾旱,1/6 的玉米作物毀壞,大豆、小麥同樣慘烈,這場旱災造成各類基本糧食短缺、價格飆升。10 週內,部分農產品價錢飆升 50%,穀物倉庫就快耗竭;很多重要的糧食供應國也預期今年收成慘澹。這廂俄羅斯漫長的乾旱導致今年出口可能只剩去年一半,另一頭巴西卻是雨多得漫漶成災,蔗農叫苦連天。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上週提出警告:「最新的收成預測顯示,我們應該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這是近期自 2008 年、2011 年相似的危機之後,聯合國第三次帶來憂心忡忡的訊息。災難,彷彿成為常態。
小麥、大豆與玉米價格猛漲,威脅每個個體的生存安定。經濟學家更為此創造「農業通膨(agflation)」一詞,用來表述農產品漲價引發的通貨膨脹現象。貧窮國家人民受到的衝擊不成比例的重,因為他們的收入大部分都用作購買糧食;不過已開發國家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用來製作麵包的小麥與其他原物料現在漲得不像話,被迫高價購買的磨坊,卻將多出的成本轉嫁到麵包師傅身上,問題是現在連堅果、罌粟種子和人造黃油也變貴了,德國麵包師傅協會主席 Amin Werner 直言:「我們不能輕忽,消費者不久之後也會知覺。」
G20 也有警覺,計畫於今秋召開會議商討危機因應。首要目標為防堵國家採取單方面行動,2 年前,俄羅斯暫停小麥出口,從而推升價格,這次阿根廷和巴西恐怕也會模仿,壓制大豆出口,波恩大學農業系教授 Ernst Berg 相當憂心,此舉可能進一步降低供應量,「危機會變得更加惡化。」
全球農產品之戰開打,保障糧食供應成為國際議程最重要的議題。地球政策機構創辦人 Lester Brown 指出,「糧食是新的石油,土地是新的黃金。」政客與公民憂慮未來如何確保糧食供應無虞,以及穩定的價格。而究竟這場糧食危機所為何來?《明鏡》提出四大因素:(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