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國承受了太多的債務。眾所不知的則是,情況正日漸好轉,而非惡化。
漸漸地,美國經濟正削減著其債務負坦,緩緩修補過去10年,20年或30年過多債務所造成的傷害。
但美國經濟成長為何如此溫吞?答案應是,風暴來襲四年之後,經濟仍在去槓桿化。當每個人焦點都在增加儲蓄時,經濟便難以成長。
過去四年,聯邦債務迅速增加,讓人忽略了整體經濟。公共債務之高,確實讓人擔憂,但是經濟的整體債務--包括公共與私人債務--才更讓人憂心不已。
儘管各界對公共債務過高的危險頻頻發出警告,但卻沒有人談到有關私人債務過高的危險。然而過去30年的歷史卻清楚顯示,無論何種的債務過高,均會對各國及全球經濟造成系統性風險。
儘管政客,分析師,及國會預算局不斷談論著政府債務,但是造成2008年金融潰堤的元凶,卻是過多的私人債務--非公共債務。目前歐洲債務危機的背後,亦赫見私人債務。(希臘倒是特例,其公共部門支出大增,私人則較保守。)
自2009年6月經濟衰退結束以來,美國總債務上升,創下自1950年代初期開始記錄該數據以來最慢速度。雖然那時以來,華盛頓又增加了許多債務,但私人方面償還或註銷的債務,幾乎與政府增加的債務相同。
由於家庭,銀行,非金融機構,及州與地方政府快速去槓桿化,債務因而大幅下降。總債務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已由3.73倍下降到了3.36倍。
自衰退正式結束以來的11季中,美國國內總債務僅增加7020億美元,或1.4%。相形之下,在衰退開始之前的11季中,即在2005,2006與2007泡沫年度中,總債務增加了10.7兆美元,或28%。
不只美國,其他已開發國家債務負擔亦增加,且大多債務係由私人方面所為。雖然債務以無法持續的速度成長,但是卻助漲了美國與全球經濟。
研究債務衝擊的經濟學家發現,低水平債務為經濟成長所必需,但總債務過高,則會對經濟造成傷害。一旦到了高點,再增加債務,長期而言,將會降低經濟成長。
國際清算銀行經濟學家Stephen Cecchetti說,在低水平,債務有其用處。它是經濟成長與穩定的源泉。超過某一水平,則債務就變得危險,可能引發波動,造成金融脆弱,並減緩成長。過多的債務甚至可拖累實質經濟。
Cecchetti發現,一旦非金融企業債務達到約GDP的90%,或家庭債務觸及GDP的85%,或公共債務達約85%,就可能削弱經濟成長。
在美國,家庭債務已由GDP的98%高點,下降到了84%。非金融企業債務由83%高點下降到了77%。金融業債務更由GDP的123%大幅下降到了89%。公共債務則由56%上升到了89%。
根據Fed的資金流動報告顯示,私人企業的去槓桿化過程仍有長路要走。銀行業與家庭仍在削減債務,而非金融企業則再度開始了借款,但僅少量。
根據麥肯鍚公司今年稍早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家庭可能還需二年時間去槓桿化,而後其債務才能再度得以順利承擔。
如果麥肯鍚公司的報告正確,則美國經濟可能還得再忍耐二年的緩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