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消息,亞洲區6月份外匯儲備規模創歷史新高,佔全球總外儲逾60%,有助抵擋美聯儲局(Fed)買債帶來的熱錢衝擊;當中香港、新加坡、南韓及台灣的外儲更齊創新高。
《華爾街日報》周二(8日)報導,截至上月底止,全球外匯儲備近12兆美元(約93兆港元),當中亞洲區外儲錄得2011年來最快增長步伐,總額達7.47兆美元(57.8兆港元),佔全球63%;日本外儲連增3月,南韓儲備更連續12個月創新高。
花旗預測,中國政府下周公布的外匯儲備料達3.99兆美元(30.9兆港元),創新高。香港金管局周一(7日)公布,截至6月底止的外儲增至3209億美元(2.48兆港元)。
另外,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周二向中國當局施壓,指人民幣匯價應由市場決定。他亦指出,中國外儲不斷增加,正顯示人民幣估值過低。
亞洲多個以出口為主的國家,長期以來通過買入美元壓低其貨幣匯價,以維持一定競爭力。不過,近幾年區內央行增加運用外儲,以緩衝美國等主要央行大舉印銀紙、引發熱錢大量湧入造成的影響。
匯豐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范力民指出,亞洲諸國央行並非樂意購入龐大外儲,只是逼不得已要對應聯儲局(Fed)放水造成的扭曲現象。
根據央行資料及摩通的預測,亞洲區佔全球外儲去年增幅超過70%。不過,區內大部分國家的貨幣仍偏強,今年以來日元兌美元已反彈逾3%;韓元及印尼盾亦升值超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