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智谷趨勢研究中心元淦恭在bwchinese中文網發表的文章中提到,習近平在5月26日的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已強調,“不能用市場在資源設定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表明“宏觀調控”的重要性。李克強5月在內蒙古考察時的講話,也釋出在宏觀政策上有所松動的傾向。更直接的一個信號則是李克強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演講,指中國不會出臺“強刺激”政策,從巴克萊集團表述的“不刺激”,到李克強本人使用的“不強刺激”,個中意味非常明顯。
近期最引人關注的高層動向,是上周五(6日)召開的兩次重要會議:以習近平為組長的中央深改小組召開第三次會議;李克強主持召開有八省市負責人參加的經濟形勢座談會。新華社更連續發出三篇評論,批“克強經濟學”的提法,為“刺激”政策正名。這一連串事件釋出重要信號,宏觀政策轉向在即。
對“增長”的強調空前提升
李克強主持召開八省市負責人座談會,與會八省市分別為北京、河北、山西、黑龍江、江蘇、浙江、廣東、四川。
8個省市中,一季度經濟增長率達到全國平均值(7.4%)的只有江蘇和四川兩個省。黑龍江、河北、山西三省的增長率還不到6%,是一季度增速的倒數前三。
可以說,這一次座談會,在一定程度上是針對一季度經濟增長“后進生”的專題輔導。李克強在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是各級黨委政府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並強調經濟運行發展的主要任務和預期指標經人大表決通過,具有法律效力,“不唯gdp論英雄,不片面追求gdp,並不是不要經濟發展的合理速度”。這是今年以來,李克強以較強的力度要求保證經濟增長目標。
這表明,一些地區出現的低於6%甚至低於5%的低增長,已經突破了決策層容忍的底線,對於這些地區而言,“未雨綢繆、主動作為”已是必須要做的事了。
官媒文章為“刺激”政策正名
在座談會召開前一天(5日),新華社播發了三篇重要稿件討論“微刺激”。以國家通訊社名義發布重磅評論,信號意義不言而喻。三篇文章標題分別為《“微刺激”不等於“緩改革”》《“微刺激”凸顯“妙調控”》和《“微刺激”助益“穩增長”》,強調“刺激”與“改革”並非對立的關係。
此前,英國巴克萊集團提出“克強經濟學”,將新一屆政府經濟治理思路總結為“不刺激、去杠桿和結構性改革”。很多媒體在多個場合都曾引述這一概念。新華社5日播發的三篇評論,是官媒首度對“克強經濟學”概念提出批評,認為“克強經濟學”概念將新一屆政府不走靠刺激促發展的決心傳播開去,但其表述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與改革對立的輿論假象”。
官方闡明刺激與改革並不對立,事實上對“刺激”給予了正名。
此前,高層釋出的多重信號已經表明,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將要加強,政府要在經濟下行的情勢下采取更主動的作為。[NT:PAGE=$]
習近平在5月26日的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已強調,“不能用市場在資源設定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表明“宏觀調控”的重要性。李克強5月在內蒙古考察時的講話,也釋出在宏觀政策上有所松動的傾向。更直接的一個信號則是李克強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演講,指中國不會出臺“強刺激”政策,從巴克萊集團表述的“不刺激”,到李克強本人使用的“不強刺激”,個中意味非常明顯。(參見《李克強博鰲演講釋放的信號》,可回復數字“49”獲取)
改革次序的選取,充分照顧短期“保增長”的需要
6日,中央深改組召開第三次會議,審議關於財稅、戶籍制度改革的方案,並通過了三份關於司法體制改革的檔案。這是中央深改組首度通過涉及具體細分領域的檔案。
中央深改組首度通過的具體檔案是從司法改革入手,這一結果出乎外界意料。但基於當前經濟形勢,這並不難理解。
改革往往伴隨著陣痛,很多改革會直接降低經濟增速,但司法改革尤其是包括知識產權法領域在內的經濟法層面改革,是服務於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基礎性措施,不會對經濟增長造成直接的短期影響。
會議討論的其他議題,如財稅、戶籍制度等,也是基礎性議題,改革的周期比較長。會議並未通過相關檔案,也表明在這些有全域性影響的改革問題上,最高層態度審慎。而外界普遍關注的經濟改革措施、如金融、土地、地方債等問題,都沒有成為本次深改組開會的議題,這表明最高層對於可能影響短期經濟波動的改革相當審慎,高層在經濟增長問題上以“穩”為主,更加注重防范經濟下行風險。短期內,高層不會出臺可能導致經濟波動的強力經濟改革措施。
宏觀政策基調微調可期
按照慣例,下個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將開會研究經濟形勢。(參見《看清高層意圖的五扇視窗》,可回復數字“47”獲取)這次會議將對上半年的經濟工作進行總結,並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從目前形勢來看,李克強召開的八省市負責人座談會,事實上也是最高層對下個月政治局會議所做的準備會議之一。李克強借此座談會,了解地方經濟發展的實情和面臨的實際問題,從而為其宏觀政策調整提供依據。
四五月份工業運行等經濟數據雖然較此前有企穩跡象,但是房地產市場仍然疲軟,外貿形勢也不容樂觀,政府著力培育的新增長點,短期也尚難見效,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將仍處於相對低位。尤其是東北、華北部分對資源性產業和投資依賴較高的省份,增長率恐將繼續在低水平徘徊。為避免出現經濟的“區域性塌陷”,高層已出臺針對東北地區穩增長的檔案,未來相關政策扶持力度料將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