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David Kostin指出,最近美股高成長和高估值股大幅下跌,主要集中在科技板塊,這一現象與2000年科技泡沫的破裂有些類似。2000年3月,標普500與 納指見頂,最終分別下跌50%和75%。標普500指數用了7年時間才收復失地、創出新高,而納指距離14年前的歷史高點仍有25%的距離。
然而Kostin認為美股這一次與2000年的情形有6大不同:
1. 這一次漲勢沒有那麼猛。雖然12個月回報率類似(這次22%、2000年18%),但3年和5年回報率遠遠低於當年(51%對107%、161%對227%)。
2. 估值要低得多。標普500當前預期市盈率為16倍,而2000年頂部時為25倍。市凈率為2.7倍,當時為6.6倍。企業價值與銷售比目前為1.8倍,2000年為2.7倍。
3. 市場更為均衡。2000年之所以被稱之為“科技泡沫”,是因為標普500的盈利只有14%來自科技股,但科技股市值占到指數的33%。今天科技股所貢獻的利潤和市值均為19%。最大的5隻股票占11%,2000年為18%。
4. 盈利增長預期遠沒有當時樂觀。自下而上的EPS增長平均預期目前為9%,接近高盛自上而下所預測的8%。然而在2000年,市場平均預測的EPS增速為17%。
5. 利率水平遠低於當時。2000年3月期國債收益率是5.9%,今天是0.05%;當時10年期國債收益率是6.0%,現在是2.7%。
6. 新股發行較少。2000年一季度,一共有115宗IPO,募資180億美元。2014年一季度,一共有63家公司上市,融資1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