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投資要注意景氣循環,在很差的「基本面」時,才會有股票買方退卻、想賣的比想買的多、才會有低落的價格;買到低價,才有做長期投資的從容雅姿! 事件投資法也一樣;當「事件利害」已經明朗化時,資產價格必然也已將此利害程度,完全反應完畢;事件投資,一定要在事件還在發酵階段時進場。
叁、理論之價值就是市場實務運作需要它!
財務文獻說,所有有價證券價格,多是隨機漫步(Random Walk)。在理想假設條件下,有價證券價格前後期、即t與t-1期、或是t與t+1期多是不「相關的」(Autocorrelation)。也就是說, 今天的價格與明天是互不相關。我們如果以隨機漫步理論,對金價、美國公債、股市之研究時,必需回顧2013年9月2日鉅亨網主筆文「全球股市即將由QE泥 濘中爬起!」一文,文中已經判斷,股票市場當時即將脫離QE泥淖,它會真對FED或FOMC的決策,不管再一次的宣告的是,QE退場或續作,做Mean Reversion之反應,即由跌轉漲。2013年9月2日這一篇主筆文,就是在針對此一「事件利害」做投資分析。當時我們看中的是,市場對於QE退場的 負面效應,過度反應(Over Reaction);證券價格不應該以如此下跌方式反應;因為,雖然我們也認為,美國經濟復甦來日方長;但卻不會認為,景氣將步向衰退;沒有經濟數據可以 確認美國經濟衰退,只有通貨膨脹對經濟成長具有威脅。
如圖一,從2013年8月27日到9月4日,道瓊指數跌破15,000點,就是市場分析師所認為的「波段低點」。我們體驗過,市場所謂的「波段操 作」,就是在執行財務理論上的:一、隨機漫步理論;與二、效率市場理論。所運用的工具就是:一、事件分析法(Event Study Method);與二、逆向投資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
一、效率市場中最有效率的行為者,就是即內部人(Insiders)或是基金經理人(Fund Managers)。內部人有被證券交易法「內線交易」之刑責所規範,在美國股市觸犯此法,要脫身是相當痛苦的;我們認為,在監管制度完備之市場,強式效 率市場(Strong-form Market)只有唯一之行為人,亦即只有投資銀行機構與共同基金經理人。就此一事件,我們相信,自從知道FOMC將在9月18日開會開始,投資銀行經濟 學家、與共同基金經理人就已經開始針對此事件,進行「事件投資」。事件投資法,是所謂「波段操作」最經典、可行之策略方法;就是買在市場對事件恐懼時,賣 在市場歡天喜地之際。
二、我們觀察到,從8月28日至今這一段時間中,買超最為顯著的就是台灣股票市場的外資機構。這一些投資者有內線消息?當然沒有!那為什麼這一些投 資者會如此準確?這一些外資機構對此次FOMC會議,必然經過事前研判;但,在所有可能之方案多進行過討論之後,必然又回到對股價高或低、便宜與否的判 斷。如果股價已經偏低,則假設QE將在9月18日全面退場,FOMC不願意再花一塊錢買進MB或美債;此一宣告對市場也已經不俱有嚴重殺傷力。因為 2012年底、2013年5月22日、6月19日,FED已一而再、再而三告訴金融市場全部投資者:QE必將退場。因此,最大殺傷力也不過如此,再傷害有 限!
鉅亨網也在8月15日主筆文「QE在9月退場的確眾望所歸」一文分析過,市場的趨勢在訴說,投資者不僅接受QE退場,還希望QE趕快在9月初就全面 退場。因此,外資機構與投資銀行,在2013年8月28日至9月2日間之逆向投資策略,必然假設無論如何,QE終將退場。市場因為對QE退場而恐懼,因此 短期股價跌過頭;但現實將是:FED之基本態度不會是趕路式退場!因此,由市場的恐慌到事件宣告這一段期間中,可以進行事件投資法、逆向投資。若FOMC 之會議結果是「利多」,形成上揚,則在事件宣告日時,可以進行獲利了結;道瓊或法蘭克福股價指數,就是以這樣的邏輯在運行。逆向投資策略通常是選股、不管 市場趨勢。
肆、現在投資應將目光投射於2014年景氣成長否!
圖三:德國法蘭克福股價指數日K線圖,鉅亨網首頁
但,我們認為,所有的有價證券,在這一次FOMC會議後,無論FED在QE政策上是否持續運作或退場,它就像我們參加喜宴一般,QE終將散場了!我們已經認為,QE政策不再會是事件投資法的主要議題了!
現在多頭還有事件操作的機遇?的確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已經安定下來,歐洲短期景氣顯然樂觀,與美國一樣;德國法蘭克福股價指數,就在訴說短期歐 洲情勢的樂觀,也可能多少有「利多與長紅」的選舉行情的成份,反應現任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將會續任。在國際媒體塑造下,梅克爾總理在投資界已經是被當成,歐洲金融市場穩定之代言者。是她解決了最棘手之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是她在談 笑風生中建立歐盟各國債務紓困機制。
2012年6月時,全球金融市場多怕希臘「自我了斷」,從18個歐盟中退出;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是梅克爾與當時法國總統沙克吉 (Nicolas Sarkozy)聯手,主導歐盟(EU)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對希臘進行金融援助,使情勢穩定下來。可以想像,少了梅克爾的EU,金融界需有接受的 過渡期、是不會習慣的。但,在民主政治中,誰當議長?誰當總理?多要依據制度運行。制度沒有問題,問題是對制度之運作是否能迅速駕輕就熟?是誰會善用活用 制度,不是被制度綁架、食古不化。因此,關鍵仍然在於經濟成長?
如國法蘭克福股價指數,只是為美元QE的延後退場,或是為梅克爾可能續任事件反應,則它在創歷史新高之後,在德國大選日昨日(2013/9/22) 確定後,無論梅克爾是否續任,法蘭克福指數也有利多出盡、反向回跌之風險;因為歐洲股市之運行,也多是在事件投資與長期投資架構中運行,企業價值 (Instincts Value)為獲利所決定,而股價本益比則由當時總體經濟狀態再決定。
下一波會引人入勝之投資,將會轉聚焦對準:一、2013年第三季企業獲利結算。二、對2014年全球經濟情勢預估。2013年第三季財務報告將於9 月底結束,所有上市櫃公司而言,當第三季結束時,其實就是2013年全年經營績效將近尾聲之際。除非第四季有特別事件發生,如突然接到新訂單或是要去庫 存,否則第四季通常是延續第三季績效、加上意外之非本業投資損益、及CEO要如何作帳的問題。
請不要對「作帳」誤會,它就是財務理論「盈餘管理」(Earning Managements)的白話、市場話語,是專業經理人(CEO)合法權限內可以使用之方法。CEO身負創造公司價值責任,因此在合乎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GAAP)下,有對「裁決性應計」(Discretionary Accrual),做正向或負向調整之權利。依據財務學術文獻,「裁決性應計」(Discretionary Accrual)之價值是可以衡量的(Measurement)。換言之,會計原則運作是有價格的(Value)。本文也曾驗證過,「裁決性應計」可以影 響股價,即公司總市值、即公司價值。但,我們驗證結果是,在多頭市場中,「裁決性應計」的正面貢獻,大於在空頭市場;即是,「裁決性應計」有錦上添花,但 無法雪中送炭之功能。
通常「作帳」是結算之後的事,但也是CEO在2013年獲利將揭曉前,就應該有心理準備。因此,在季節性(Season)因子中,第四季損益通常不 會是市場多空力量之主戰場。對原有股東來講,該拿的現金股利,在第三季多拿了;該開的股東會,在第二季時早就開過;除非第四季有顯著的景氣變化,否則持續 持有股票,再等待次年的價差與股利。而對潛在、想要投資的股東,此時投資訴求是什麼?一定只剩下價差之誘因;因為,如果是為長期股利,則由現在到2014 年股利發放,來日方長。價差的發現,在進入第四季之後,就需決戰於來年獲利,也就是2014年總體經濟。
伍、結論
如果QE一直未散場,而且預估2014年全球經濟將明顯復甦;即IMF與全球投資銀行,即將展開之2014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如果景氣樂觀,將可能使2013年第四季、全球股市再向牛市繼續奔騰。但如果景氣停滯,則QE續作反而會成為多頭的降落傘。
我們認為,如果不去過問未來經濟復甦與否?股價一直賴在QE身上、死纏濫打;則當最後一道甜點吃完,眾賓客多要從QE饗宴中散場時;那小 心!這會變成對QE Herding的最後一隻羊!我們認為,QE已經不是多頭的菜;早一點由QE盛宴離席,才能從容準備下一波更精彩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