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擔任聯準會(Fed)主席匆匆已七年半,多數人會認為他在央行的這段日子,面臨著考驗,散布著危機,還充滿著前所未見的高風險策略。這些策略的推出,目的就在讓美國走出衰退,並避免二次衰退。
然而,情況並非始終都是如此。
ConvergEx集團策略師柯來斯(Nick Colas)解釋說道,當這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於2006年2月上任時,經濟成長強勁,房屋市場熱絡,而且還充份就業。簡言之,情況十分良好,至少一直維持到這位新任Fed主席遭到了詛咒。
「如果回顧以往,在最初的一年至18個月,Fed主席總是會遭遇考驗,」柯來斯說。「市場最初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設法刺激他,觀察他的能耐。」
對伯南克而言,考驗當然就是大蕭條以來的最大金融危機以及經濟嚴重滑落,讓他那大蕭條時代經濟的專長,突然在現今時代派上了用場。
在他之前,葛林斯班於1987年8月11日上任後僅二個月,發生了現今時代最嚴重的股市大崩盤。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狂跌了22%。
再進一步回到1979年8月,在卡特總統的提名下,伏爾克(Paul Volcker)離開了紐約Fed銀行總裁職務,前往華盛頓榮任Fed主席。
柯來斯指出,那年11月,伊朗人質危機開始,使得原油價格大漲,繼而引發原已偏高的通貨膨脹進一步走高,失業率達到了二位數。最終,伏爾克於1981年中,將聯邦基金利率調高到了20%,才逐漸將問題控制了下來。
柯來斯說,若進一步回溯,還有著相似的例子,但現在重要的事情,不是誰最終保住了工作,而是他們如何對危機作出反應,這危機或許也可說是對新上任者的詛咒。
「經濟裡,有太多讓人巔覆的事件,無論是利率,或就業市場,也無論是在歐洲,成長減緩的中國大陸,或推出安倍經濟學的日本,」他說。「有許多經濟層面,都可能為新任的Fed主席創造出下一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