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歐元區的各國也越來越不願意提供金融援助。歐元區的強勢國家已經無暇管其他苦苦掙扎的鄰國,對於金援的意願越來越低。民眾對於用納稅人的錢去 幫助鄰國,產生更多不滿,且日益加深。此外,歐洲各個債權國協調不力,更降低了外部融資的可能性,包括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的融資。
最後,歐元區的私人中小企業正面臨資金窒息危機。雖然歐洲已經成功穩定了主權債券市場,但是其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仍是堵塞不通。隨著歐元區的銀行開始收縮資產負債以降低風險,歐元區中小企業的信貸短缺問題也將日益嚴重。
El-Erian 更指出,歐元區除了內部問題以外,外部環境也不甚樂觀。中國經濟持續放緩、需求疲軟,已經開始影響歐洲某些公司的訂單和收入;加上美國經濟復甦緩慢、歐元持續走強,這些都成了限制歐洲經濟成長的潛在因素。
El-Erian 認為,說到底,歐洲目前之所以能夠短暫穩定,應該要歸功於中央銀行採取的一系列實驗性措施,才抵銷了許多嚴重的麻煩,如需求太低導致無法創造就業機會、結 構性改革不完整導致無法更多促進經濟成長、債務高築破壞了生產性投資,以及政策協調不足等。這些潛在的經濟及金融的基本面問題相當嚴重,使得目前歐洲檯面 上的「平靜」瀰漫著詭譎不安的氣氛。
El-Erian 最後指出,期望歐元區的政策官員們度過了美好夏日後,回到崗位時能夠投入全副心力和精神,至少在局面尚未一發不可收拾之前,把這樣短暫的「寧靜」轉化成能夠持久的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