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年輕人均處於低薪高物價的艱困環境,因此理財觀念顯得格外重要,然而根據調查,全台灣有將近5成的媽媽憂心孩子成年後恐仍無法在經濟方面獨立自主,成了「啃老族」。此外,也有高達65%的母親認為,目前台灣缺乏「適切的理財教材」是親子理財的最大困難。
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針對台灣30至50歲、子女在18歲以下的媽媽,進行「2013全台媽媽理財觀念線上大調查」,結果發現,47%的受訪媽媽表示,擔心小孩恐成為「啃老族」,成年後經濟無法獨立。
調查也發現,高達86%的受訪媽媽有理財規劃,其中更有9成以上為自己規劃理財藍圖,反映台灣的媽媽們的理財意識極高。不過進一步探究,有理財的媽媽中,最常使用的方式不外乎保險與儲蓄,但保險主要是為了保障安全,並非理財,顯然金融理財知識的推廣還不夠。
另外,僅5%的媽媽是從政府單位取得理財知識,多數媽媽仍會仰賴媒體、家人朋友及保險業務員取得相關知識。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子江說,由金融機構來扮演理財教育的角色,可能或多或少有利益衝突,主要是因為金融機構幾乎都不可避免地在佣金與手續費收入。
不僅為自己擬定理財計畫,媽媽們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也很積極。62%的受訪者會教育孩子理財觀念與知識,主要以儲蓄與理性消費等觀念為主。此外,1/3的媽媽坦言,「沒有時間」是造成親子理財教育的困難之一。
金管會委員楊雅惠認為,理財教育做得好,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問題,但理財教育並非賺錢教育,除了政府有責任推廣,教育民眾正確的知識外,也需要民間單位一起參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