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主筆 邱志昌 2013-01-23 07:12:43
壹、前言
此一議題與金融投資有何關係?為何一個財務金融研究者會撈過界,去研究區域政治問題?因為今年我國的農曆春節為2月10日,但自2月7日起我國股市即開始休市,2月18日再行開張交易。在這一段休假期,因為我國金融市場只有部份期貨商有持續交易,大多數機構停止交易。因此,這一段期間的國內外金融情勢的變動可能是投資人在休假前必需就要先仔細思量,否則可能會措手不及!
在休假期間中有何國際政經的發展會發生?是有利於投資或是反而會有損投資?本文擬以負面表列法,即以偏向風險分析之方法將國際金融與政治情勢之可能演變,及其對相關金融商品投資價值之影響,提出討論。但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只能將範圍限定在本文主觀認為重要的議題(Issues)上。且因情勢發展無法步步掌握,因此也請鉅亨貴賓自行更新!
這一些議題為:一、上市公司一月營收公告。二、上市公司2012年財務報表結算。三、亞洲區域之政治事件:釣魚台主權之爭。四、美國財政懸崖之可能演變。五、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美國總統歐巴馬之會面。六、中國人民銀行是否會跟進寬鬆貨幣政策?七、2月18與19日之G20會議。
前兩個議題與股票投資有關,第四與第六項議題與匯率及國際資金流動與國際債券市場有關,第七項議題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與美國財政問題及全球衍生性商品之金融監理有關。第五項議題則與日本、越南及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之股市與基金投資有關。本文判斷,投資者最不能無法掌握的是釣魚台的主權爭議問題!
貳、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之公告
第一項議題之2013年一月份之上市公司營收公告,依據證券法規之規定必需在2月10日之前完成。但因為2月7日股市就休市,因此部份公司將可能提前在2月5日前就及時公告;依照慣例,越早公告的公司,可能的數字越漂亮;因此越晚公告的上市公司可能會引發投股東或投資人的不安。但因為1月份只是2013年的開始,因此,營收的好壞不代表對今年獲利情況之象徵,其代表性之意義不大。本文認為,除非有極端性(Extreme)現象,也就是除非營收數據MOM超過10%或低於15%以下,否則對於股價影響不大。
本文之所以提MOM(與2012年12月比較),主要之原因是因為在公司獲利上之營利Momentum是否持續;而YOY(與2012年1月比較)則因為2012年1月已接近淡季,因此即使YOY數字很漂亮,但MOM 情況普通,對股價也可能不會有顯著影響。但嚴格而言,因為1月份只是一年之始,營收不代表全年情形,因此此一議題之重要性反不如第二議題重要:2012年全年財務報告之結算。
為什麼?因為此項議題涉及2013年股利發放之多寡,依我國證券法規規定,2012年全年之獲利公告,就是全年財報之結算,必需在3月底提出。因此多數上市公司,今年可能會在過完年後之2月中旬才正式公告;但是同樣地,如果是去年本業表現較佳的公司、而且沒有複雜的業外投資之上市公司,極有可能在過年前就會公告;當然,如果是這樣則對股價可能會有利多效果。不過本文認為能夠做到這樣程度的上市公司應是很少數,因為這對CFO(財務經理人)來講太難了,除非公司要求。否則,在過年前整個財務部可能會燈火通明,會計師也可能會疲於奔命,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2012年之財務如果結算後,經過會計師的查核與審計委員會的認可通過,就需提報於過完年後的董事會。董事會中將做最後檢視與做出今年股利發放政策。在股利政策之宣告效果上,財務文獻上認為Initial Omission對於股價的影響力會最大,也就是說現金股利由無到有或由有到無,對公司股價之影響很大;但是這兩種效果是不對稱的,也就是說,由無到有的效果會大於從有到無,這就是說錦上添花的效果會較大。這與股票市場的「效率」程度有關,因為如果去年的每月營收與每季損益表上獲利數字已經是每下愈況了,則股東可能多已會預估今年股利配發無望了,早就棄暗投明、換股去了,他們不會坐以待斃、等到失望的結果、無言的結局。但從無到有的上市公司,其股價反應就不同了,因為公司的營運Momentum是向上的,因此股利的預期會越來越高。股價也會順勢反應。
雖然文獻如是說,但本文認為這也與公司之業外投資有關,因為在本業趨勢方面,在景氣差時、股票市場也會與本業趨勢一樣、早就反應,股價早就跌去了;但在多頭市場或是總體經濟循環處於復甦與成長階段中,上市公司所轉投資的公司之股價或獲利也多會成長;而一般上市公司的長期投資者,平日很少去注意公司之業外投資,因為自法令規定上,業外收益不必每季結算公告,只需半年或一年結算或公告一次。而此一收益就會使已經表現不錯之公司,錦上添花業績更好,因此在宣告時對公司價值之提升越大。
對於上市公司的大股東(Bigger Shareholders)或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 Investors)而言,此財報公告之宣告作用會有方向一樣,但程度不同之效果。前者因為持股集中在此一家公司,因此所受的影響較大。而機構投資者則因為大多是以「投資組合」方式來做投資,因此影響較小;這是根據Sharpe(1964)之CAPM(資本資產定價)之理論所衍生出之理念。容本文贅述,CAPM模型認為在理想之狀況下,個股的風險(即非系統性風險)是可以分散,因此機構投資者因為分散風險,買了不少種股票,因此這一些非系統風險多可以透過投資組合來分散。因此,本文判斷,在過年前會使股價發生大幅波動之主要來源可能來自於大股東,也就是持股在公司前十大之股東,當然如果機構投資者也是名列十大股東,則表示其對此家公司之持股比重高,其對去年財報之宣告也會顯著影響公司股價。
叁、釣魚台會開戰?亞洲政治風險與日相訪美
這一議題可能是目前最被關心的投資風險。研究此項議題必需以事件主要國家日本、中國與美國官員的談話態度與謀略來研究。本文認為,美國對於中國、台灣與日本的釣魚台主權爭議,可能沿續以過去之「民主」的方式來處理,即以這一塊土地上居民的意願為主要考量,但釣魚台與伊拉克或是科威特等國家不同,它島上並沒有住民。因此,它本身所引發的主權爭議是只有領海軍事活動與經濟利益,沒有政治利益。因此,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在上周與日本外相出席記者會,即提及釣魚台的行政管轄權在日本、並且提醒中國大陸,美國與日本有安全保護條約、中國大陸不宜以戰機飛行等方式引發爭端。
由美國務卿希拉蕊談話來看,美國已將目前釣魚台問題切割為兩部份,一為行政管轄權問題,另一個為土地主權問題;現在的現狀就是為日本管轄,因此其它勢力介入要改變現狀,美國會進行干預,對中國與日本同時干預。提到「干預」,可能大家會很緊張;但所謂干預包括:調停、談判、訴訟(國際法庭)、武力介入、和解等等。
釣魚台的利益在那理?在於領海之擴張與漁權、天然資源等之開發。在領海之擴張方面,美國在南韓與日本多有駐軍,之前在沖繩島也有駐軍,中國也希望由此跨出東海海域進行軍事演練、如航空母艦與潛艇之訓練等。但以希拉蕊之談話來判斷,如果中國以軍力如飛機、潛艇在釣魚台附近活動,這可能與北韓軍隊在北緯38度線活動一樣,駐日美軍與第七艦隊會有所提防。對中國的整體國家利益而言,除非日本再得寸進尺,即移民或駐軍島上,由管轄權之範圍進入主權之確立階段,否則應不會啟戰端。因為若日本不再得寸進尺,中國大陸也可以在釣魚台領域進行經濟活動,軍事訊練活動則跨過釣魚台到太平洋海域不是更廣闊?若此,釣魚台問題可能就能暫時解決。
本文預估美國的所謂「現狀」的約束,日本也將會在安倍晉三訪美時正式被美國政府告知,也就是日本不可已在「買下釣魚台」等已經做完的動作中、再進一步進行政治上的挑釁行為;如果以安倍晉三目前對日本國家治理之企圖心,若此日本可能會如何反應?日本會趁此機會要求美國加速與日本的各種經濟合作,如TPP(泛太平洋經濟合作協議)等;並且日本將會已經訪問越南與印尼及泰國的經濟和作與政治溝通之成果與美國共享。再則,在釣魚台主權爭議之議題中,美國可能安排日本與中國進行談判,而這一種雖然是以主權為主的爭議談判,最佳的共識就是維持現狀,雙方停止再進一步之侵犯、並且進行經濟合作。
本文判斷,這其實就是日本東京知事石原慎太郎挑起釣魚台爭端最終的目的。也就是安倍晉三項莊舞劍的主要目的。透過一個沒有政治意義的小島來換取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釣魚台主權爭議可以換得這一些經濟利益,這不是很划算嗎?
如果是這樣,日本的這一些要求對於中國來講,在商業行為上多不是壓力。因為中國的消費市場很大,中國目前也必需提升生活產品之品質,否則未來三五年後,如何仰賴自我產業達成5%以上之經濟成長率。如果沒有自有內需產業,則中國大陸未來的經濟發展莫非又成為另一個美國,市場消費品來自全球各地,最後演成經常帳赤字。在生活產業之產品品質與高階技術上,在亞洲地區以日本、台灣或韓國的產品最優;就以一個很簡單的垃圾桶來說,日本的垃圾桶就可以用塑膠射出成型搞成家中的傢俱擺設之一,一個垃圾桶會讓你愛不釋手!
不必談別的,就以現在陸客在台灣一掃而空的奶粉,就可以知道釣魚台會不會開戰;在販賣店上被一掃而空的都是日本與台灣或紐西蘭等國的高級奶粉。陸客大買奶粉的事件,本文在今年1/14香港金融論壇的耳聞小道消息,其瘋狂程度已不是箱計,而是以「貨櫃」計算。從台灣、日本或香港,有些大陸高幹團是以「包櫃」之方式大買國外奶粉。以貨櫃裝機艙之方式進行大採購高級奶粉。
日本不希望現在就以技術之給予去換取中國消費市場,因為那是成本效益較高的Deal,用釣魚台的主權問題來爭得大陸內需市場,不是事半功倍?當然,中國也不會是省油的燈;在日本要中國開放內需市場時,中國也會要求技術移轉。如果是這樣,那釣魚台主權問題會有戰爭之風險?當然,這也可能只是本文一廂情願、異想天開;但本文自2012年以來觀察與研究安倍晉三的政治謀略時發現,這位日相的謀略著實深沉,戰略目標清楚、手段厲害。
總而言之,在釣魚台的議題上之分析邏輯,本文在之前提及兩岸ECFA協議時也提過,在個體經濟學之「賽局理論」(Game Theory)中,在商業利益之談判上,其結果大多以「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收場,鮮有以「囚犯困境」(Prisoner Dilemma)收尾的。請參閱2012年相關主筆文。因此本文認為,日經225之所以在釣魚台主權爭議中與1996年時台海危機之台股走勢相異,是因為它本身最後演變可能是經濟利益談判,不是政治鬥爭之不歸路。
肆、結論
本文認為目前對金融投資最不確定的,最無法掌握的風險就是政治風險,當前主要議題就是與台灣近在幾呎之釣魚台主權爭議;而此一爭議因日本之「購買」行為而起。但基本上,日本的意圖應是經濟大於政治,希望在經濟的談判上能開闢出與中國的「平等對話」。但日本官員也知道如果以直接之方法是可以對話,但要「平等」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間接與細膩地經由此一爭議將美國拉進來,才能達到與中國平等對話的目的。因此,本文不認為在短期間,釣魚台主權爭議會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