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記者郭幸宜 台北 2013-01-09 20:50:09
根據Bloomberg統計,去(2012)年泰國、菲律賓外資買超均超過25億美元,印尼也有17億美元流入,累計東協三雄外資買超額達67.6億美元,更推升MSCI東南亞指數大漲18%,高居各區域指數之冠。另外,受到外資買盤捧場激勵,MSCI東南亞指數新年之初便一舉突破前(2011)年8月高點。
JF東協基金經理人黃寶麗(Pauline Ng)指出,去年泰國、菲律賓均大漲3成,外資買盤是推升指數上漲的大功,且隨著美國財政懸崖有解、量化寬鬆成態勢,促使市場風險偏好提升。
除了外資賞臉,東協區域內的產業互通與貿易合作也是促進經濟成長的功臣之一。目前東協區域內已消弭了近99%關稅壁壘,帶動過去10年區域內貿易以12%年複合成長率迅速增加,2011年更達GDP的25%。黃寶麗表示,隨中、日、韓、印度、澳、紐六國加入此一自由貿易協定,未來「東協+6」將成為涵蓋人口約30億,GDP則近20兆美元,佔全球GDP超過3成的自由貿易區,成長潛力無可限量。
根據美林證券預估,泰、馬、菲、印尼今年企業獲利皆有雙位數成長,其中又以泰國年成長16.4%居冠。 黃寶麗分析,東協五國除了新加坡之外,預估今年可望達4.5%以上的高度成長,在企業獲利穩定的助攻下,可望帶動東協股市持續上攻。
德盛安聯中國東協新世紀基金經理人傅子平認為,東協國家的「成長力」與「勞動力」市吸引外資青睞的誘因。他解釋,東協可望接棒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除了印度、韓國與新加坡外,其餘亞洲國家整體勞動成本仍低於中國,尤以東協國家為最,因此即便東協國家面臨薪資調升壓力,但相較於中國,勞動成本仍具吸引力。
馬來西亞財政部副部長林祥才則說,亞洲經貿整合是幫助東協在這一波經濟衰退潮中,不受影響的關鍵因素。 他進一步指出,亞洲區域內貿易佔整體亞洲對外貿易6成,而這層緊密關係使得亞洲區順利躲過美國財政懸崖、歐債風暴,不至於遭拖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