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投資理財教育平台、國際金融資訊整合網,提供最完整的財經訊息、國際金融資訊給您。
立即訂閱今週刊~啟富達學員獨享『紙本每期只要48元, 電子每期只要29元』
啟富達官網搬家了!
 
首頁   >   臥龍學院 > 詳細內容
臥龍學院
本區發表之圖形、文字,僅屬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發 表 主 題 〈鉅亨主筆室〉慎防全球金融風暴!! 發 佈 日 期 2016-07-26 11:28:04
發 表 人 八仙果 回 應 數 2
〈鉅亨主筆室〉慎防全球金融風暴!!
鉅亨網總主筆 邱志昌博士  2016-07-13 07:19 
壹、前言
根據財務理論觀點,與2008年全球融風暴臨床經驗;金融危機醞釀、與演變過程所獲得經驗。以此檢視當下全球金融市場結構發現,金融風暴已再次於歐元區橫行。兩周前英國「脫歐公投」剛過、歐洲股市下跌、國際熱錢資金集結到投資等級公債市場;雖然上週歐洲金融市場已趨穩定,但資產泡沫化「漣漪效應」再度浮現。由英國房地產、不動產證券、到全部歐元區金融機構,多出現流動性、與歐元區各大金融機構Default違約風險。這些本來潛藏在水面下、卻未完全浮出水面上敗象,在脫歐公投通過後,被英鎊的匯價大跌給拉出來與世人相見。
英國脫歐造成英鎊匯價大跌後,全球金融機構對倫敦、倫巴底街未來金融地位,進入觀望或保留態度。倫敦是目前全球最大金融中心,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資料統計;在2007或2008年間,如以全球外匯交易成交金額計算,全球前幾大金融中心分別為:倫敦、紐約、蘇黎世、東京與新加坡。倫敦外匯市場成交比重占全球34%以上、它的每年成交金額約為1兆3,40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金融中心。以此金額算計,假設只要對這一筆外匯交易金額課徵2%營業稅,則英國在倫敦外匯市場,每年稅收就可達2,680億美元;這筆金額等於台灣全年GDP總額1/2。英國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其2015年GDP總額1.864兆英鎊,若以1英鎊兌換1.5美元計,則為2.796兆美元。這一筆每年外匯交易稅若確實如此,則倫敦外匯金融中心年度收益,將決定英國GDP總額的9.58%;國際金融中心對英國GDP貢獻顯著,也有不能失守的迫切性。
貳、「蝴蝶效應」由英國不動產已蔓延到義大利金融體系!
以長期觀點進行比較,其實近期英鎊兌換美元匯率跌幅並不大;但因「脫歐公投」通過,金融機構對未來歐洲金融中心變遷,開始出現懷疑,這已造成倫敦地區房地產價格顯著下跌。倫敦房地產業者預測,自2016年7月起至2019年7月,倫敦辦公大樓房價將下跌20%以上。英國房地產價格下跌效應,迅速波及到不動產證券化、商業房地產基金。根據鉅亨網編自彭博社訊息,非常迅速地、感染力也很快,英國三家總計金額約合119億美元不動產基金已受衝擊,Standard Life Investment 、M&G Investments 、Aviva Investor三家金融機構所發行商品,就因受投資機構大量贖回影響,因此暫停基金買賣交易。這就不妙。歷經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洗禮,金融投資者多已理解;英國不動產基金的禁贖,其實這就是不動產證券化、類似2008年次級房貸、固定收益連動債再來的一次、流動性或違約風險危機。投資人由不動產、尤其是由商業不動產撤出資金,代表他們對倫敦在全球金融地位觀望;但這也造成英國商業景氣,在脫歐事件後趨於保守與悲觀。如果全球投資銀行不再、投資英國倫敦辦公大樓、不動產,就不會再增僱金融業員工;也就是英國服務業投資也會減少。英國是以金融服務業為主國家,該項產業投資停滯、甚至撤資,將使該國GDP成長率下滑。這也之所以IMF預估,未來兩年在英國向歐盟辦妥脫歐手續後,該國GDP年成長率將會降到1.5%或2%、甚至更低。全球金融投資機構,每天多在建構效率前緣曲線、有價證券投資組合;並隨著不時發生的事件或趨勢變動,每天回報匯總其暴險最大風險VAR值、並調整投資組合結構。當REIT、或是不動產共同基金被禁止回贖;一旦持有者迫切需要流動性時,則後續骨牌效應就開始浮現。REIT賣不掉、不動產跌價;匯率貶值、以英鎊計價資產必需停損。英國不動產基金禁贖流動性問題,已點燃金融市場對另一個歐盟大國義大利,其銀行逾放呆帳的風暴。
金融機構逾期放款或是呆帳最大危機,大多來自於擔保品、即房地產價格起落。6月27日義大利第三大銀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siena股價暴跌了14%。自年初以來,這家銀行股價已走入空頭。就在英脫歐後,發酵後再上演「極端性風險」(Extreme Risk);就只是兩個股票交易日、該銀行股價累積跌幅達31%。平常這種事件出現機率幾乎是1%或只有3%、但它竟然就在此刻出現,這就是財務理論典型「極端風險」。銀行的最大支撐就是信用,而它之所以被稱為Bank,是起源於義大利人金融行為。在16世紀義大利的消費者、即存放款人到金融機構辦事時,多要先坐在板凳上等待;義大利的板凳就叫做Banca,於是英文的銀行就叫Bank。義大利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sienaej股價大跌後總市值,竟然已經低於其壞帳總金額。這等同經營階層若想賣掉這家銀行全部股權,是必需賠上一拖拉庫嫁妝,買家才會點頭同意。遠因是出在Monte dei Paschi disiena壞帳過高,被ECB要求必需迅速清除掉至少30%壞帳金額;但因本身已無力進行,且義大利財政部步伐也是拖拖拉拉;自2016年初至今,該公司股價已跌掉近80%、災情慘重。義大利最大銀行Banca Uni Credit情況也很淒慘,其股票總市值目前只剩下約120億歐元,但壞帳金額高達510億歐元。
叁、法國何時再運用歷史智慧、因應歐元貨幣危機?
以財務風險理論檢視,當一家公司總市值小於其壞帳金額時,就是這家金融機構快掛、Default違約了。銀行Default就是存款人突然被限制,每天只能在ATM前提領一筆小現金,滿足當天衣食生活、以免活生生地被餓死、或是全國人民多淪為乞丐。最後如果歐盟中央、ECB、義大利財政部、IMF再不出面,去金援這家金融機構;它的下場就與塞浦路斯當時國有銀行Default場景一樣。不管你阿貓阿狗、凡是在塞浦路斯國有銀行的存款人,最多餘額只能給付100萬歐元;這就是銀行業的Default實際狀況。存款人千辛萬苦、存了1,000萬歐元準備退休;但金融機構出現壞帳過高,最慘下場竟是這樣,眼睜睜看見自己多年工作努力心血積蓄,沒被詐騙集團騙去、反而被自己信賴的銀行給吞吃了。義大利全國金融機構壞帳金額為1,980億歐元,已經出現貸款人掛在帳上違約貸款達3,600億歐元。令財金專家非常掃興的是,ECB自2009年開始一連續,權衡寬鬆貨幣政策,如負存款準備率、QE與擴大QE、甚至是類似是直升機撒錢TLTRO,對義大利金融機構連杯水車薪多談不上;就是大家拿著香跟著拜拜、拜完後?無濟無補。人類生活層次由藍領到白領、由工廠換到高樓大廈上班、由生產事業進展到金融業;這始終是一個不變的經濟發展階級過程。未來在互聯網尚未完全到位前,金融業經營模式還是需要豪華辦公大樓,聚集的好地段與現代化建築;這使得全球金融中心附近大樓、與住宅房地產價格多高不可攀。過去兩年以來,台灣金融業已經陸續到倫敦、購買商業金融大樓設據點;到倫敦或是紐約、香港發展業務,是一家金融機構展開全球化業務開始。倫敦金融中心地位,未來會因為英國脫離歐盟而式微?這成為全球金融業者最大問號?這個問號可能要留待法國來回答。
如果不去研究,全球近代貨幣制度發展史,就不會理解法國,在全球強權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全球所有強權國家中,法國地位最特別、行事風格也相當別緻。18世紀時,它在美洲支持美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協助美國對英國打贏獨立戰爭。1886年10月28日,法國送給美國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現在就聳立在紐約曼哈頓港口。1944年美元在布列敦森林會議,以黃金為本位一統全球金融市場後;法國在全球金融地位仍舉足輕重。一、戴高樂總統於1967年發現,美國聯準會Fed、在美元直接與黃金兌換已出現困窘;戴高樂對當時法國央行總裁說,如果將法國央行美元貨幣準備,以船運送到美國向Fed兌換黃金,則Fed必將雙手一攤、無法招架。美元氾濫所釀成的雙本位、美元與黃金準備制度出現嚴重瑕疵。法國央行迅速向IMF提議,要擴大全球貨幣發行準備組成貨幣;藉以分散美元大量氾濫發行、所造成的貨幣準備價值低落風險。這就是IMF在1971年在黃金與美元之間,再加上一個SDR紙黃金由來。二、1944年到1971年8月15日,美國尼克森總統宣告、美元不可直接兌換黃金前;各國央行多遵照布列敦森林會議,執行固定匯率制度。是法國在1974年再向IMF提議,要改變全球貨幣匯率制度;各國貨幣多要對美元浮動、以避免輸入型通貨膨脹到處流竄。依照IMF後來設計與各國央行選擇,在此之後浮動匯率成為主要制度。此外還包括固定,管理浮動與完全浮動等;全球至少有七種貨幣匯率制度,還有區間爬行、通貨委員會等等。三、現在英國脫歐金融風暴後,倫敦是否還能是全球最大外匯中心?或者是英國已經不在乎,它已經想成全拱手讓給、與自己血統相關的美國紐約了?倫敦抵死也要把法蘭克福給拉下來?歐元成為正式法幣時間是在1991年元旦;1998年歐洲央行ECB,在德國法蘭克福設立歐元央行總部、執行獨立歐元貨幣政策。1995年12月歐盟將這種新貨幣稱之為EURO;根據維基百科記載,歐元流通在外數量的總價值,在2006年後已超過美元。以法國過去對SDR、浮動匯率如此精準的出手建議;它會如何因應未來歐元貨幣的危機?這應是全球金融制度另外一轉捩點。
肆、結論:慎防歐洲金融風暴慢慢擴散開來!
其實歐元區金融機構淒慘狀況,在去2015年就已浮現了,歐洲幾大銀行包含德意志、瑞士信貸、匯豐控股等,就因為操縱倫敦隔夜拆款利率Libor,被國際清算銀行BIS罰款警告。這些銀行在ECB不斷權衡寬鬆,又是QE又是負存款準備率下,長期放款利息收益根本無法填補2008年資產擔保品價格,泡沫化後所遺留下來壞帳;遠水無法救近火。CEO在眼前每季KPI業績壓力下,只好幾家金融機構大家互相取暖、集體作帳進行盈餘管理或操縱;這一次資金往來、我給你較高拆款利息,下一次換你給我;再下一次換成它給我。對間接金融有經驗者多知道,這種玩法就代表這行業已快爛掉了。目前德意志銀行總市值為170億歐元,其股價淨值比只剩下0.26;因此成為索羅斯避險基金,投資組合中放空的嘴邊肥肉。在2016年1月19日,全球股市對通貨緊縮過度反應後,跌深反彈均數復歸過程中,歐元區金融股價並沒跟上,反而從年初至今跌幅達20%以上。
當一個經濟體資產價格下降、貨幣匯率貶值、股價指數下跌多同時出現,而且對其它鄰近、或商業關係緊密經濟體,也造成同樣效應;這就是諾貝爾經濟學家克魯曼博士,對亞洲金融風暴研究過後的經典專業名詞: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其本質就是金融危機。在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通過次日;全球股票市場由亞洲、跌勢擴大到歐美全球。雖在此之後6月27日周一至7月5日,全球金融市場重新恢復正常,但英鎊貶值擴及義大利金融情勢及轉而下,這會是山雨欲來?這還不是金融危機?(提醒:本文是為財金專業研究分享,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為行銷或投資損益背書。)
發 表 人 Jing 回 覆 日 期 2016-08-03 22:44:40
回 應 主 題 RE: 〈鉅亨主筆室〉慎防全球金融風暴!!
許多歐洲大型銀行 股價跌幅已達50%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2016-08-03 02:00 
根據CNNMoney分析報導,一年來,許多歐洲大型銀行股價已大跌達50%,股市動盪依舊持續。
跌幅最大的銀行包括,德意志銀行達65%,巴克萊銀行49%,瑞士信貸60%。這些銀行對經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在51家歐洲大型銀行接受壓力測試後,銀行股本週賣壓加速。測試結果普遍優於預期,但並不足以消除某些銀行在遭遇危機時,可能倒閉的擔憂。
Lausanne大學教授Diane Pierret說,這些銀行的資本情況不佳。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上,有不良資產,如壞帳。且由一個國家銀行業波及到另一國家的風險甚高。
Pierret說,在美國式的壓力測試中,這51家銀行,有29家將會失敗,他們必須籌資1230億歐元,支撐其財務。
由於利率偏低,且經濟遲緩,這些銀行無法貸出足夠的資金,已貸出的資金亦難獲利。
此外,英國脫歐公投,也造就了額外風險。自6月23日公投後,英國與歐洲銀行股大幅下跌。許多銀行股價至今未能收復跌幅。
企業界要求英國儘快執行脫歐計劃,以讓不確定性降到最低。但預期英國脫歐程序需數年進行。
發 表 人 八仙果 回 覆 日 期 2016-07-26 11:34:58
回 應 主 題 RE: 〈鉅亨主筆室〉慎防全球金融風暴!!
【苑舉正專欄】義大利銀行會不會倒?
苑舉正  2016-07-20 08:55 
經歷過英國脫離歐盟的風險約10天後,大家所受到的衝擊逐漸降低,並且充分認知,這是一個長期的效應,所以短線的股市與債市漸漸穩定,回升到6月23日英國公投前的水準。
但是,如同事前所料,英鎊持續下跌,到目前看不到底。英鎊下跌,連帶的是一度很紅的英國房地產縮水,導致銀行曝險增加,股價持續下滑,尤其是義大利的銀行讓人最感憂心。
義大利銀行來頭很大,看過哈佛大學教授,也是著名的財經史學家佛格森(N. Ferguson)的書《錢的故事》(The Ascent of Money),當中特別提到過,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動來自於十五世紀北義大利的佛羅倫斯。那個地區的銀行透過信用貸款的力量,資助了軍事的擴張以及經濟的發展,讓北義大利成為文藝復興時代最為重要的金融地區。這些銀行中最早成立的銀行,名叫西恩納的虔信山銀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 ),也是世界最早的銀行,卻是這一波銀行危機面對信用最大壓力的銀行。
西恩納銀行會不會倒呢?這是大家都在問的問題。英國人選擇脫離歐盟的黑天鵝,讓銀行蒙受巨大的損失,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銀行信用過度寬鬆,尤其是在倫敦房地產的曝險部位過高。這是銀行股下滑的主要原因。但義大利的銀行面對更嚴峻的挑戰。
義大利的國債佔全國GDP的135%;財經制度讓經濟發展幾乎窒息;通貨緊縮極為嚴重;銀行超過貸款信用額度的比例高達全國GDP的五分之一。這些問題使得義大利的銀行業未來的命運只有兩種選擇:不是不成長,就是倒閉。世界最古老的銀行西恩納銀行,目前為止股票市值只有原先的十分之一。看來是沒有辦法通過下個月歐洲中央銀行所進行的壓力測試。怎麼辦?
通常,義大利政府直接用納稅人的錢就可以解決問題了。但現在,這個辦法已經行不通了。讓我們來看一看問題到底發生在哪裡?主要的原因是,從2010年開始歐洲經歷了一連串的歐洲債務風暴之後,當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會與歐洲國家動用大批納稅人的錢,對發生債務危機的國家進行紓困,救助當地的銀行解決問題之後,歐盟進行了一連串的財政改革。改革其中,最重要的規則是,不准再用納稅人的錢對銀行紓困。
歐盟規定,凡是發生銀行因為債務而面臨倒閉的時候,不可以在使用與銀行無關的錢解決問題,而必須讓銀行先販售手上的公司債,並將售後所得用來填補銀行虧空的債務。簡單來說,歐盟的規定就是要由原來的外部紓困,轉換成為內部變現。因為這個規定,使得義大利政府面對了一個困難的局面,也就是要不要對岌岌可危的銀行進行紓困。這是一個介於歐盟規則與國內政治的衝突。
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義大利經常是特別的,這個衝突也不例外。義大利銀行的公司債券的持有人,與很多其他歐洲國家的情況不同。大多數的國家都是由機構或法人持有公司債券,所以當銀行出現債務的時候,歐盟要求比較懂得如何避險的機構與法人先拋售手上資產,以免造成無辜百姓的損失。因此,從這個觀點來講,歐盟的規則是合理的。這也是為什麼德國首相梅克爾,堅持要維持歐盟規則的原因。
這一點剛好就是義大利銀行業特殊的地方。因為傳統的緣故,所以義大利的銀行有兩千億歐元的公司債,不是屬於機構的,而是在個人散戶手裡。因此,如果嚴格執行歐盟的規則,就會導致個人財務狀況的破產。去年十一月,就有一人因為嚴格執行拋售公司債以填補銀行虧損的規則,導致一人自殺。現在,如果要繼續嚴格執行這條規則的話,就會產生一連串的效應。
首先,讓散戶蒙受損失的結果,只會讓義大利上個月大選獲得出乎意料的政黨,「五星運動黨」獲得更多的支持。這個黨的唯一訴求,就是對於歐元的不信任。同時,義大利的總理倫奇,將在秋天舉行憲政公投,企圖修改法律以追求經濟成長。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他希望能夠給予義大利一些彈性。目前為止,義大利銀行界需要的是信心,而唯一能夠讓銀行恢復信心的辦法繼受開閘放水,紓困解決銀行危機。因此,如果要堅持執行歐盟規則的結果,將會導致歐元的瓦解與義大利財經情勢更加混亂。
在這一連串的反應之下,似乎沒有任何具體的理由要嚴格地實施歐盟規則於義大利銀行之上。因此,到目前為止,大家心照不宣的結果就是,在配合義大利銀行在進行改革的條件下,國家會對銀行進行紓困。這個條件,就是在義大利進行銀行結構改革,合併銀行,減少分行的數量,降低支出。無論如何,先保護散戶的利益,然後才能進行公司債的拋售。
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策略嗎?是,也不是。這個策略的確能夠一方面重建義大利人對於銀行的信心,也能夠讓歐盟的規則以有尊嚴的方式被延續下來。但這也不會是一個長期完美的策略。因為,從英國脫歐的經驗中顯示,被討好的選民,並不一定會按照政府的意向投票,浪漫的義大利人當然也是這樣。
我們可以期待這次銀行會基於躲避風險的理由,獲得紓困的機會,但若不是進行深化的改革,義大利的銀行一直會讓歐洲蒙上危機的陰影。
上5頁 第一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最終頁 下5頁
 
 
 
Copyright © 2008 啟富達國際(股)公司_推薦如何投資理財課程 版權所有   電話:02-2703-2053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26號4樓之3   E-mail:cfd.wma@outlook.com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