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投資理財教育平台、國際金融資訊整合網,提供最完整的財經訊息、國際金融資訊給您。
立即訂閱今週刊~啟富達學員獨享『紙本每期只要48元, 電子每期只要29元』
啟富達官網搬家了!
 
財經快訊
經濟衰退無解:不來一場金融危機 就別指望央行出手
日期
2019-04-17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張家偉
在極端情況下拿出極端措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經濟走向慢性衰退,這對央行來說在政策上是無解的。

如果爆發

金融危機
,央行出手救助再正常不過。但是如果經濟走向慢性衰退,
資產
泡沫不是像金融危機時那樣迅速崩塌,而是一點一滴持續不斷縮小,這該如何應對?至少在這位專欄作家看來,央行是指望不上的。

 

美國金融博客OfTwoMinds博主、財經評論作家Charles Hugh Smith近日刊文稱,只有在極端情況出現時,央行才有理由去動用極端政策工具。而如果社會出現產品銷量、

利潤
、就業、
稅收
收入
以及資產價格緩慢而長期的下滑,那麼這在政策上就無解。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如果要實行極端政策肯定會遭遇反對。而如果在危機出現並引發恐慌之際出台極端政策,就很容易獲得通過。

Smith表示,通常來說危機和解決方案都是對稱的,有什麼樣的危機,就出台與之對應的政策。他寫道:

一般的情況需要一般的解決方案,危機情況下就需要極端解決方案。比如,在經濟增長一般的情況下,也沒有人會要求將利率降到0,在增長一般的情況下如果出台這種極端政策,可能就會刺激過度冒險和過度加槓桿的行為,從而可能導致一般的經濟增長脫軌。

文章提到,對於美聯儲和其他央行來說,如果出現與泡沫破滅相關的危機,那麼此時他們就可以動用極端政策工具,這包括:零利率、負利率、無限制的信貸額度、大舉購買資產等等。

但是如果泡沫只是逐漸縮小,達不到危機的標準怎麼辦?Smith問道:

如果目前債市、股市和其他資產的投機性泡沫沒有跌入危機,這該如何?如果他們緩慢的縮小,價值持續穩步下滑,同時市場又存在一切都很正常的錯覺,這又該如何?

Smith認為,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如果經濟進入信用擴張開始無效的階段,那麼資產價值持續縮水就會成為現實。

文章表示,各國央行對信用擴張流入不合適投資領域的應對辦法,是降息促進新的信貸擴張。因此全球債務規模在2008年為84萬億美元,到2018年就擴大到了250萬億美元。而依賴於透支未來去促進現在的經濟增長,又會產生新的問題:

最終新增信貸無法繼續刺激經濟增長,因為新增信貸帶來的額外收益消失了。

這也就是我所說的“信用耗盡”:出借方再也找不到值得信賴的借款人,而藉款人要么不再需要額外借款,要么已經沒有能力負擔進一步舉債。

Smith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新增信貸不再能刺激真實經濟增長,增長放緩就會成為必然,而此時藉款人營收和利潤的不斷下滑,又會導致債務違約漸漸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就業和薪資受到影響。

整個過程並不會像金融危機發生時那麼迅速,因此遠稱不上危機,因此對於央行來說就不會出台針對危機的舉措。Smith提到:

在一般的下行期,他們不僅缺乏推出極端政策的政治意願,而且在問題露出苗頭時就開始拿出應對極端情況的所有工具,也是不明智的。如果工具此時都用了,那麼危機真的到來時該怎麼辦?

不僅如此,Smith認為,如果連極端政策都無法促進經濟恢復快速增長,以及令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恢復信心,那麼推出極端政策這一舉動本身又會被視為絕望之舉,這不僅會徹底擊碎市場信心,也會進一步引發監管者極力阻擋的危機。

因此,Smith判斷,對於銷量、利潤、就業、稅收、資產價格的長期持續下滑,並沒有極端政策工具可以拿來應對。他寫道:

如果出現中等程度的滯脹,那麼一般的修復手段(比如降息25個基點)解決不了問題,而如果決策者試圖使用階段政策,那麼在信心本就脆弱之際,又會暴露出決策者的絕望。

對於美聯儲和其他央行來說,他們陷入的困境遠不止一個。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開通華爾街見聞金卡會員,馬上領取2019全球市場機會。

 
 
 
Copyright © 2008 啟富達國際(股)公司_推薦如何投資理財課程 版權所有   電話:02-2703-2053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26號4樓之3   E-mail:cfd.wma@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