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投資理財教育平台、國際金融資訊整合網,提供最完整的財經訊息、國際金融資訊給您。
立即訂閱今週刊~啟富達學員獨享『紙本每期只要48元, 電子每期只要29元』
啟富達官網搬家了!
 
財經快訊
從通脹到通縮預期,從實物到金融資產!
日期
2018-12-10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
 
來源: 姜超
2018-12-09 15:24
一直到3季度,主流的觀點依然是在擔心滯脹,而到了4季度,通脹預期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通縮的預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會給未來帶來哪些影響?

摘 要

2018年即將收官,回首這一年大家對於經濟基本面的判斷,其實對於經濟增長的預期變化不大,都覺得未來下行承壓;但是對於通脹的預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直到3季度,主流的觀點依然是在擔心滯脹,而到了4季度,通脹預期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通縮的預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會給未來帶來哪些影響?

一、從通脹到通縮預期。

一直到今年10月份,市場都在擔心通脹。

從商品價格來看,今年前10個月國際油價漲幅高達30%、國內鋼價上漲10%,今年工業品價格PPI雖然漲幅不如去年,但今年以來的平均漲幅依然達到3.9%,其中除了2、3、4三個月環比下跌,其餘的7個月PPI環比均在上漲。

從食品價格來看,17年食品價格全年都在下跌,但從18年2月份開始食品價格漲幅由負轉正,到9月份食品價格漲幅回升至3.6%,尤其是在豬瘟疫情影響下豬肉價格連續5個月回升,而雨水天氣也導致9、10月份蔬菜價格短期大漲。

到10月份的時候,對通脹的擔心達到頂峰,當月CPI已經達到2.5%,已經達到過去5年的高位水平,似乎如果保持這個趨勢不變,19年的通脹就可能會破3%了。

但是就在10月份以後,通縮好像突然就來了。

從商品價格來看,從10月份的峰值到現在,國際油價跌幅高達30%,國內鋼價跌幅接近20%,國內煤價跌幅接近10%,這就抹掉了這些商品今年以來的全部漲幅。我們預計未來兩個月的PPI環比將大幅下降,而12月的PPI同比漲幅或降至1%以下,到19年的PPI或將重現負增長。

從食品價格來看,在進入10月份以後,豬價和蔬菜價格均出現了明顯回落,其中商務部的蔬菜價格連續八週下跌,累計跌幅18%,山東壽光蔬菜價格指數已經從9月的160的峰值回落至100以下,而22省豬價也比10月初的峰值回落了7%。

11月的CPI已經回落至2.2%,我們預計到19年CPI會重回2%以下,其中最低點可能會降至1%以下。雖然19年的CPI大概率還是正增長,但如果PPI出現顯著的負增長,那麼兩者加權之後的綜合物價水平或在負值區間,其實就是通縮了。

因此,19年通縮的風險或將遠大於通脹的風險。

二、從缺供給到缺需求。

為什麼通脹預期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我們知道,是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了價格。

而在過去幾年,支持通脹預期的核心邏輯是供給收縮。

從國內來看,由於供給側改革,鋼鐵、有色、煤炭等行業的供給大幅收縮,16年中國的原煤產量下降9.4%、粗鋼產量增速只有1.2%;17年的鋼材產量增速為0.8%、水泥產量下降0.2%,供給收縮推動了相關商品價格大幅上漲。

從國際來看,16年末,歐佩克決定從17年開始限產,將其日產量減少120萬桶,並限定總產量為每天3250萬桶,其中佔歐佩克產量40%的沙特削減約50萬桶,將日產量保持在1006萬桶。在隨後的1年半,歐佩克和沙特都兌現了承兌,歐佩克的石油日產量從3300萬桶降至3200萬桶,而沙特的石油日產量也從1050萬桶下降至990萬桶,歐佩克的減產推動了之後的油價大幅上漲。

從農產品價格來看,過去豬價是影響中國CPI的核心因素,幾乎每一輪CPI的大幅上行都伴隨著豬價的大漲。而目前的全國生豬存欄量已經降至1985年以來的最低點、母豬存欄量降至1997年以來的最低點,供給大幅下降也是此前豬價大幅反彈的重要原因。

但是從長期看,價格上漲和供給收縮是矛盾的。

如果我們學習經濟學,經濟學的一個根本問題其實就是研究供給和需求的關係,其中正常的供給曲線都是向右上方傾斜的,也就是說商品的供給和價格呈正相關關係,價格越高供給越多,價格越低供給越少。只有在完全壟斷的情況下,供給曲線會發生扭曲,商品的供給會與價格無關,只與壟斷者的利潤最大化有關。

因此,如果能形成壟斷,確實可以在短期內通過減少供給來推動價格上漲。

在上世紀60年代,全球產油國組建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70年代OPEC主導了兩次石油禁運,使得油價大幅上漲。

但是在80年代以後,OPEC依然存在,但其影響大不如前,WTI油價在1980年就達到過40美元/桶,而現在過去了近40年,油價也僅為50美元/桶,這意味著OPEC的壟斷在長期來看並沒有意義。

技術進步會改善供給,打破壟斷。

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於科技進步,會逐步打破壟斷。

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情況下,如果因為壟斷減少供給帶來了超額利潤,那麼就會有資本投入這個方向,最終會將壟斷商品變成正常商品。

還是以石油為例,在OPEC巔峰的1970時代,其石油供給超過了全球的一半。但是在1980年代,由於原油價格持續高位,石油公司從陸地轉向海洋鑽探,英國和挪威之間的北海油田被發現。由於高油價超過了海底石油的高成本,北海原油迅速進入市場,使得OPEC的石油供給份額降至全球的30%以下。而沙特認為自己的市場被海洋原油所擠佔之後,放棄了減產敞開供應原油,使得油價從80年代初最高的40美元/桶、到80年代末最低暴跌至14美元/桶。

而進入2012年以後,由於油價持續高企,觸發了美國的頁岩油革命,美國的石油供給大幅上升,其全球石油供給的份額已經超過10%,與沙特、俄羅斯並列成為全球最大的三家產油國。而美國頁岩油的成本約在50美元/桶附近、而且其開採成本還在不斷下降,這就使得OPEC的壟斷能力又一次大幅減弱。

同樣從國內商品來看,過去幾年供給下降的核心原因在於治理環境污染、關閉落後產能,但是鋼鐵、煤炭本身不是稀缺的商品,如果產生壟斷利潤,其實就會刺激廠商加大技術投入,投放新的符合環保要求的產能,這就使得其供給會重新增加。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煤炭、鋼鐵、水泥的供給都創出了新高,10月份中國原煤產量同比增長8%、粗鋼產量同比增長9.1%,水泥產量同比增長13.1%,雖然大家說今年的天氣沒有去年好、和采暖季沒有嚴格限產有關,但從主要74城市PM2.5的排放來看,今年10月份的濃度是43微克/立方米,去年10月是41微克/立方米,其實差別不大,但14年10月的濃度高達66微克/立方米,這說明今年的工業品產量激增並沒有顯著的惡化環境,其實就歸功於技術進步。

因此,技術進步會提高效率,是增加供給降低價格的重要力量。

從長期看,需求決定了商品價格。

再來看需求,可以發現長期內真正決定商品價格的其實還是需求的變化。

比如石油號稱是大宗商品之王,而我們觀察到過去30年的全球GDP增速和油價年度漲幅之間存在著高度的正相關,其相關性高達60%。從高頻的月度數據來看,代表全球經濟的OECD領先指標和油價月度漲幅之間也存在高度的正相關,其相關性也高達44%。這說明油價的漲跌不僅能反映全球經濟增速的長期變化方向,也對短期的經濟變化很敏感。

而在工業金屬中,銅因為與宏觀經濟走勢息息相關,通常也被稱為銅博士,我們也觀察到銅價走勢和OECD領先指標存在高度的正相關。

甚至是中國的豬肉價格,我們發現在過去10年只在07年、11年和16年發生過三次大漲,都對應到了經濟的上行週期,其實說明哪怕是食品價格也與需求高度相關。

所以如果我們把這一輪商品的走勢復盤,其實背後離不開需求的變化。

本輪商品價格上漲恰逢全球經濟復甦。

這一輪商品價格上漲始於16年初,其實恰好是這一輪全球經濟回升週期的起點。美國、中國、歐元區和日本的製造業PMI幾乎都在16年初開始見底回升,而從OECD領先指標來看,這一輪的回升也是從16年上半年開始。

而從中國來看,代表真實需求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發電量增速,因為所有的產業發展都需要用電。中國發電量增速在15年一度陷入了負增長,代表實體經濟缺乏需求。而在16年以後中國發電量增速就由負轉正、最高接近10%,代表工業需求出現了明顯恢復。

當前商品價格下跌源於全球經濟減速。

而在18年以來,其實全球經濟已經開始相繼減速,OECD領先指標的回落就始於18年初,其中中國製造業PMI的頂部出現在17年9月份,而歐元區和日本的製造業PMI在今年以來持續回落,而美國製造業PMI也在今年9月份出現了明顯下滑。

這意味著其實從今年年初開始,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了回落期,只不過因為規模最大的美國經濟一枝獨秀,所以掩蓋了全球經濟下滑,但現在從消費者信心、新增就業等各項指標來觀察,已經確認美國經濟也開始減速。

在IMF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將18/19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均由3.9%下調至3.7%,其中對美、中、歐、日四大經濟體19年的經濟增速預測都有明顯下調,而上調的主要是中東、俄羅斯、非洲和拉美地區,而這些區域其實是商品出口國,IMF其實在假設高油價會推升這些區域的經濟,從而對沖主要經濟體減速的影響。但現在油價大幅暴跌之後這一假設已經落空,說明19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大概率還會繼續超預期下滑。

所以,我們看到同樣是OPEC的減產協議,在16年底時的維也納會議上決定減產120萬桶/日,結果油價一天暴漲10%,而上週OPEC+會議再度決定減產120萬桶/日,結果WTI油價漲幅周只有1%,原因無他,全球經濟的需求今時不同於往日。

所以,需求下滑將是未來商品價格下跌的最大風險。

三、從貨幣超發到緊縮。

美國的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有一句名言,一切通脹都是貨幣現象,因此,我們理解通脹預期的變化,其實離不開對貨幣的分析。

美國的貨幣與通脹,貨幣政策盯住通脹。

為什麼70年代會爆發全球性的高通脹,除了OPEC的石油禁運以外,在美國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超發,在1970年代,美國的貨幣增速平均為10%,遠超3.2%的經濟平均增速,這就使得物價平均漲幅高達7%。

在美國的19世紀,由於實施了金本位,貨幣沒辦法隨便增加,因此整個100年的貨幣平均增速僅為4.5%,而當時經濟平均增速高達4.1%,這對應的是整整100年都沒有通脹。進入20世紀以後,美國廢除了金本位、進入紙幣時代,之後央行開始超發貨幣,這100年美國的貨幣平均增速上升到7%,而經濟增速降至3.3%,多出來的貨幣增速其實都變成了通脹,這100年美國的通脹率均值由0升至3%,而這一現象在1970年代達到極致。

而在1980年代,沃克爾成為美聯儲主席,其下決心緊縮了貨幣,之後的40年美國的貨幣平均增速降至6%,而經濟增速依然維持在3%左右,這就使得美國的通脹率均值從70年代的7%降至3%左右。

歷史經驗已經充分證明,貨幣超發不會帶來經濟增長、只會帶來物價上漲。所以在1980年代以後,美聯儲逐漸引入了通脹定標制,也就是把物價穩定作為貨幣政策最核心的目標之一。在1990年代,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提出應該把通脹目標設在0%-1%,而耶倫反對說0%太低了,後來大家一致同意把通脹目標設在2%,也就是說如果物價超過2%,就要推動物價回落,如果物價低於2%,就要推動物價回升。而2%本身是一個低通脹水平,這意味著在1980年代以後,在美國的貨幣政策框架下,已經很難再出現貨幣超發和高通脹。

比如說美國最近一輪加息始於15年12月,當時的CPI僅為0.7%,只是因為核心CPI達到2.1%,超過了2%的通脹目標。而3年加息下來,美國CPI最高達到2.9%,核心CPI最高達到2.4%,但始終沒有大幅飆升,說明其持續的加息抑制了通脹風險。

中國從貨幣超發到貨幣緊縮。

再來看中國,在過去的10年,中國的M2平均增速高達15.4%,包含表外貨幣的銀行總負債年均增速為17.1%,遠超同期經濟增速,這意味著我們在過去貨幣嚴重超發。

回顧過去10年的中國CPI走勢,CPI有三次突破到3%以上:第一次是07-08年,CPI最高超過8%;第二次是11年,CPI最高超過6%;第三次是13年,CPI最高超過3%。而在每一次CPI大幅上升之前,都出現過貨幣增速的大幅上升,前兩次M2增速的高點接近或超過20%,第三次M2增速最高達到16%。

但是在過去兩年,由於金融去槓桿的大力推進,目前中國的M2增速降至8%,銀行總負債增速降至7%,均遠低於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甚至已經低於中國的GDP名義增速,這說明今年中國的貨幣緊縮已經開始了。

我們知道,貨幣的創造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央行提供基礎貨幣,第二步是商業銀行創造廣義貨幣。而在經歷過多次金融危機之後,全球都意識到商業銀行的信貸創造過度是金融危機的源泉,所以誕生了巴塞爾協議來規範商業銀行的行為,其核心手段在於資本充足率,通俗的講就是銀行有多少本錢就發放多少貸款。而中國在2012年宣佈加入巴塞爾協議Ⅲ,其實理論上商業銀行的貨幣超發已經被管住了。

但是在2013年以後,中國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影子銀行,各種非銀行金融機構大顯神通,幫商業銀行發展表外業務,逃避資本監管約束來放貸,因此中國近幾年的貨幣超發主因其實在於影子銀行。而資管新規的出台其實就是關閉了影子銀行,而以後的信貸活動都要回到銀行表內,受到資本充足率的約束,這意味著中國貨幣超發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

因此,沒有貨幣超發的支持,未來中國的通脹就很難超預期,通縮的風險將大於通脹的風險。

四、從實物到金融資產。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通脹預期變化對資產價格的影響。

貨幣超發通脹上升,有利於實物資產。

在貨幣超發的時代,通脹預期持續上升,其實實物資產是最佳的資產配置。

比如說在1970年代,美國的房價漲了1.5倍,年均漲幅大約10%。如果去投機石油,70年代油價漲了10倍,年均漲幅大約26%。如果去投機黃金,70年代黃金漲了15倍,年均漲幅大約31%。

在1970年代,由於油價和金價的大漲,來自石油行業的保羅.蓋蒂和邦克.亨特相繼成為美國首富。尤其是邦克,其財富擴張史就是一部投機史,最早靠石油發家,之後又投機大豆賺了一筆,最後又通過投機白銀而聞名於世界。

而在中國的過去10年,雖然通脹的漲幅並不大,其實是因為我們CPI的統計方式存在缺陷,對房租等價格的反映不明顯。如果從房價來看,從08年到現在,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的全國商品新房的平均售價漲了一倍多,但這個價格其實不可比,因為新房越蓋越遠;如果從商品住宅成交均價來看,過去10年很多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都在3倍以上,折算成年化漲幅超過15%,這差不多就是同期中國的貨幣增速。因此,在過去10年買房在中國就是人生贏家。

貨幣收縮通脹回落,不利於實物資產。

但是如果未來貨幣不再超發,通脹預期回落,那麼實物類資產的配置意義將大幅下降。

比如從全球來看,由於1980年代以後美聯儲轉向通脹定標制,貨幣增速大幅下降,通脹大幅回落,商品市場步入到了失意的40年。從油價來看,在80年代初油價就達到40美元/桶,而經過了差不多40年,油價也只有50美元/桶。從金價來看,在80年代初金價就達到512美元/盎司,而目前的金價大約1250美元/盎司,也是40年才翻了一倍多,年均漲幅也只有2%。而美國房價40年漲了5倍左右,年均漲幅也只有5%。

與之對應,如果未來中國的貨幣增速就保持在7%左右,再考慮到中國住宅的產權是70年,房子的折舊每年差不多就有2%,扣掉以後其實房價每年的潛在漲幅只有5%,而且考慮到過去幾年的房價漲幅透支了經濟增長,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消化泡沫,那就意味著未來房地產將真正回歸居住屬性,失去投機的價值。

而在通脹回落之後,金融資產將成為資產配置的首選。

因為金融資產無論是股票還是債券,都可以提供額外的利息回報,債券有票息、股票有股息,因此通脹越低利率越低,那麼這些利息回報就越值錢。

所以在美國的1980年代以後,伴隨著貨幣收縮和通脹回落,美國資本市場出現了股債雙牛的行情。一方面是通脹回落、利率長期下降,債券出現了長達30年的大牛市;另一方面收縮貨幣打擊了投機行為,再伴隨著里根發起的減稅浪潮,激發了科技創新,所以美國進入到創新引領的信息時代,而微軟的蓋茨、亞馬遜的貝索斯等科技巨頭相繼成為美國的新首富,以納斯達克為代表的股票指數在過去40年上漲了50倍。

中國從去年開始去槓桿收貨幣,其收穫就是今年以來的通脹回落、利率下降,債券出現了一輪轟轟烈烈的大牛市。而從今年開始減稅、鼓勵創新,我們相信未來新一輪創新和消費驅動的股票牛市也在孕育當中。

從通脹轉向通縮,或許意味著我們需要從配置實物資產轉向配置金融資產!

一、經濟:外貿大幅下滑

1)出口增速大降。11月我國以美元計價出口同比從10月的15.5%大幅回落至5.4%。一方面,11月美國PMI小幅回升,而日本、歐元區PMI繼續回落,主要發達經濟體需求呈放緩趨勢,另一方面,去年11月出口基數也較高。

2)外需整體走弱。從國別和地區來看,11月我國對美國(9.8%)、歐盟(4.8%)、日本(6.0%)出口增速較10月繼續下滑。新興經濟體中,對東盟(5.1%)、中國香港(2.7%)、印度(0.1%)、韓國(-3.6%)出口增速都大幅回落。

3)進口大幅回落。國內需求趨弱疊加去年同期高基數,11月我國進口同比從10月的20.8%大幅回落至3%。從數量看,11月我國進口原油(15.7%)、鐵礦石(-8.8%)、銅(-3.0%)、集成電路(1.8%)、大豆(-38.0%)同比增速大降;從金額看,11月進口原油(57.6%)、鐵礦石(3.3%)和集成電路(-8.3%)同比也明顯回落。

二、物價:通縮風險升溫

1)食品降幅收窄。上週蔬菜、雞蛋繼續下跌,肉價有漲有跌,食品價格整體下降0.1%。

2CPI再度回落。11月CPI回落至2.2%,其中食品和非食品價格都有明顯回落。12月以來食品價格整體仍在繼續下降,預計12月CPI將降至2%。

3PPI大幅回落。11月PPI環比下降0.2%,同比漲幅回落至2.7%。但其實11月PPI的環比跌幅並不明顯,我們認為近期商品價格的大跌必然會反映到12月的PPI當中,預計12月PPI環比下降1.2%,12月PPI同比將降至0.7%。

4)通縮風險升溫。進入10月份以後,各類商品價格大幅回落,其中國際油價見頂以來跌幅約30%,而國內油價也在持續大幅下調,而國內鋼價、煤價跌幅超過10%。我們預測19年PPI將降至0以下。在食品價格方面,蔬菜和豬肉價格持續回落,也帶動CPI走低。綜合來看通脹風險大幅下降,而通縮風險明顯升溫。

三、流動性:寬鬆仍將持續

1)貨幣利率大降。上週貨幣利率漲跌互現,其中R007均值下行27BP至2.86%,R001均值下行11p至2.43%。DR007下行12bp至2.53%,DR001下行10bp至2.38%。

2)央行重新投放。上週央行投放1875億MLF,對衝到期的1875億MLF,同時國庫現金投放1000億,公開市場淨投放1000億。

3)匯率小幅回升。上週美元指數回落,人民幣兌美元大幅回升,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分別回升至6.88、6.89。

4)寬鬆仍將持續。進入12月以來,貨幣利率再度大幅回落,流動性回歸寬鬆,我們認為主要有三大支撐:一是每年12月都是財政存款投放大月,估計將超過1萬億,助推12月超儲率升至2%以上;二是美國加息預期回落,外部緊縮對國內寬鬆的制約減少,而近期人民幣貶值預期明顯改善,11月外匯儲備略有回升;三是國內經濟繼續下行,通縮風險升溫,也支持央行保持寬鬆貨幣格局。

四、政策:更大減稅降負、促進科技創新

1)促進科技創新。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規劃、促進創新開放合作,推動落實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政策。李克強說,科技創新戰略佈局要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聚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壯大新動能;要對基礎研究加大長期穩定支持,引導企業和社會增加投入,突出“硬科技”研究;發展科技資源共享平台、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台和工業互聯網平台。

2)推進醫療改革。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組長孫春蘭表示,穩妥推進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確保群眾用上質優價廉的藥品;要堅持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相結合,探索跨區域聯盟集中帶量採購,量價掛鉤、招采合一;堅持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同步推進公立醫院服務價格、薪酬制度、績效考核等綜合改革。

3)更大減稅降負。國稅總局表示,盡快提出體現更大規模、更具實質性和普惠性的減稅降負政策建議,特別是抓緊研究推進增值稅等實質性減稅、對小微企業和科技型初創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免除的措施。積極研究相關稅收支持政策,特別是針對當前亟需解決的“殭屍企業”處置中遇到的稅收問題出台相關政策措施,為企業破產重整成功、恢復正常經營營造良好稅收環境。

五、海外:美11月非農低於預期,OPEC+成減產協議

1)美11月非農低於預期。上週五,美國勞工部公佈11月非農數據,11月美國非農就業增加15.5萬人,遠低於市場預期。11月美國失業率為3.7%,與前值持平,仍是49年以來的最低。11月美國非農私人企業平均時薪環比0.2%,同比3.1%。

2)美國10月貿易赤字新高,11月製造業PMI小幅回升。上週四,美國商務部公佈,10月美國貿易逆差增加1.7%至555億美元,為2008年10月以來最高,貿易逆差連續五個月擴大,對中國商品貿易逆差激增7.1%,達到創紀錄的431億美元。上週一,美國供應管理協會數據顯示,美國11月ISM製造業PMI指數 59.3,高於預期和前值,止住了兩月連跌小幅回升。

3)美債收益率曲線局部倒掛,美聯儲發佈褐皮書。上週一,5年期和3年期美債收益率出現倒掛,為十一年來的首次。上週三美聯儲發佈的褐皮書顯示,美國經濟活動繼續溫和增長,就業市場繼續收緊,工資和物價上漲,意味著12月議息會議仍有較大概率加息。

4OPEC+會議達成減產協議。上週五,OPEC和俄羅斯為首的非OPEC產油國在維也納舉行OPEC+會議最終達成協議,決定從19年1月起,在18年10月的基礎上合計減產120萬桶/日,其中OPEC減產80萬桶/日,非OPEC產油國減產40萬桶/日,為期六個月,伊朗、委內瑞拉和利比亞獲得減產豁免。

本文作者:姜超,來源:海通證券

 
 
 
Copyright © 2008 啟富達國際(股)公司_推薦如何投資理財課程 版權所有   電話:02-2703-2053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26號4樓之3   E-mail:cfd.wma@outlook.com